※ 引述《Pro2 (Ryan)》之銘言:
: 匈奴人,即建立古代游牧帝國匈奴的民族。他們與歐洲歷史記錄中的匈人是否有血緣關係
: 或是同一民族尚無定論。
: 聽說匈奴王阿提拉很凶,請問有沒有匈奴人的八卦?
先說結論,匈奴≠匈人≠匈牙利人
中國歷史上的匈奴起源於蒙古高原,在西漢之前的情況不明,
只知道有個稱為「匈奴」的游牧部落聯盟存在於中原政權之北,
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胡、狄、戎部落的後代,類似的還有東胡、月氏兩大游牧集團。
不過遊牧民族本身留下的史料很少,絕大多數都是漢人的紀錄,而且也相當不完整,
從有限的考古資料來看,匈奴人和歷代草原民族一樣都信仰長生天(Tengri,騰格里),
匈奴君主的正是稱號是「撐犁孤塗單于」,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民,
全稱可意譯為「天之子的君王」。
但被記下來的匈奴語詞彙非常少,也沒有文字,暫時難以歸類到現行的語言系屬中。
另外後人曾用遺傳學加以分析,認為遠古的匈奴和後來的蒙古人關係較近,
反而和突厥人、通古斯人沒什麼相關。
中國史料中對北匈奴的最後一筆記載停留在東漢後期,
當時這些北匈奴部落已經遷移到現今的中亞草原,往後就再也沒有相關紀錄。
另外留在中國的南匈奴在南北朝時漢化而消失,有不少南匈奴人改姓劉,用以紀念漢朝。
歐洲方面對匈人(Huns)的第一筆紀錄大概出現在四世紀後期,
提到一支稱為「匈人」的遊牧民族從草原深處出現,
打垮了東歐的阿蘭人(Alans)、東哥德人(Ostrogoths)、西哥德人(Visigoths)等部族,
迫使這些民族大舉遷徙,突破了羅馬帝國的防線,使帝國東部陷入大亂;
匈人之後以潘諾尼亞平原(現在的匈牙利)為中心,
四處劫掠附近的日耳曼和羅馬城鎮,偶爾也會遠征波斯和高加索地區。
434年,匈人首領盧加(Ruga)逝世,由姪子貝里達(Bleda)和阿提拉(Attila)進行共治,
貝里達和阿提拉一開始的目標放在波斯,和羅馬暫時休兵,
但沒過幾年就反悔,帶著大批匈人回到巴爾幹半島殺人放火,
一度打到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下,但未破城即談和,逼羅馬吐出大筆黃金才願意退兵。
到了這時候,阿提拉才幹掉貝里達,成為匈人的唯一首領。
(大約是打完AOE2匈奴劇情的第三關之後)
450年,阿提拉率領大批匈人向西推進,準備進攻在法蘭西地區活動的西哥德人,
並找了西羅馬、汪達爾人(Vandals)、東哥德人助拳;
順帶一提,當時西羅馬的主帥埃提烏斯(Flavius Aetius)是阿提拉的舊識,
阿提拉在年輕時曾被送到羅馬當人質,認識了也曾在匈人帳下當人質的埃提烏斯,
兩人的關係非常好,但卻分屬兩個敵對的國家。
埃提烏斯本來想透過私交避免匈人進攻西羅馬,沒想到阿提拉跑去找皇帝獅子大開口,
要求半個帝國的統治權加上和皇帝的姊姊成親;
要結婚還算好談,但交出統治權這點讓皇帝非常不爽,
便下令埃提烏斯去集結西哥德人等反對匈人的部族,準備決一死戰。
451年,阿提拉率領大軍進入比利時地區,一路往南追殺法蘭克人,
在卡塔隆尼亞平原(Catalaunia,現在法國的香檳沙隆)碰上了埃提烏斯的羅馬哥德聯軍,
雖然在世紀帝國裡是匈人大勝,但實際上卻是羅馬方面慘勝。
阿提拉撤退並在次年轉往義大利,摧毀了阿奎萊亞城(Aquileia),
威脅羅馬當時的首都拉文納(Ravenna),皇帝則落跑回到羅馬城中躲了起來,
後來是教宗李奧一世出面談判,才讓阿提拉答應撤退,雖然其中細節不明。
阿提拉回到潘諾尼亞後不到一年就逝世了,
相傳是在新婚之夜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也有說是馬上瘋或是被暗殺等等。
阿提拉死後由三個兒子埃拉克(Ellac)、丹吉斯克(Dengizich)、厄爾納克(Ernakh)共治,
這時匈人的勢力已經四分五裂,埃拉克在兩年後和日耳曼人作戰時陣亡,
在南俄草原的丹吉斯克出兵奪權,後來在攻打拜占庭時戰死;
最後由厄爾納克取代二哥的位置,接掌分崩離析的匈人聯盟,退回他的根據地南俄草原。
這批匈人最後留下的資料不多,拜占庭人稱他們為保加爾人(Bulghar),
最後被西遷的突厥部落所取代,從此消失。
後來正牌的保加爾人也把厄爾納克追尊為他們的祖先,順便沾阿提拉的光,
兩者當然是沒什麼關聯,保加爾人是突厥人。
至於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s)則是烏拉爾系的民族,
在九世紀之後進入潘諾尼亞平原定居,距離匈人離開也隔了四百年,
混到血當然有可能,但直接繼承可就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