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lackRequiem (黑色鎮魂曲)》之銘言:
: 近日KANO在日本上映,
: 好評程度不輸給台灣剛上映的時候。
: 這麼賣座的片子為何當初在金馬獎頒獎,
: 卻沒有得獎呢??
: 可否有八卦?
金馬獎當初創立是作為蔣經國消滅台語、客語各種母語政策的一環,
當時不管電視、電影都是以台語片跟台語節目為主流,
因為這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廣告主也買單。史艷文也是台語的。
為了讓台灣人各種母語徹底被消滅,蔣經國從學校和大眾媒體雙管齊下,
因為學校只能洗腦年輕的一代,而且從流行文化下手更有用。
在這種背景下就出現了金馬獎,
金馬獎一開始就是為了「獎勵優良國語影片」而設立的,
為了能夠推銷當時占不到5%的「國語片」,
真正超過80%的主流台語電影反而完全被排除在金馬獎的參選資格之外,
只要你是台語電影,或者客語電影,對不起,金馬獎跟你沒有關係,想都不用想。
所以在早期,說金馬獎代表台灣最好電影的競賽是有很大問題的,
因為能報名金馬獎的只有5%的國語片自己在玩。
一直到1983年,黃春明名作改編、吳念真編劇、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
為了反映真實社會情況(台語還是主要語言)片中使用大量台語,
新聞局反覆審核後最後用「台語所占比例不過半」的原則破例許可報名,
成為金馬獎第一部「台語參賽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寫實傳達台灣記憶的電影風格,擄獲大多數觀眾口碑,兼具票房收益。
至今,本片也被普遍視為「台灣新電影」的開端作品之一,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不只金馬,兒子的大玩偶從發片送審就卡在新聞局不過,
國民黨文工會認為本片拍出台灣窮人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的畫面不妥當,
有損台灣國際形象,必須剪片才能通過審核。有沒有很像北韓?)
(當時不管電影電視還是書籍雜誌都要事先送審才能發行播出,
也就是由新聞局決定什麼書什麼電影可以看什麼不能看,所以有很多「禁書」)
(為什麼國民黨文工會可以決定新聞局什麼電影要剪片?
阿這就是國民黨啊,黨是最高的。今天只是把運作藏到抬面下而已。)
1996年起,金馬獎取消國籍限制,1997開始定位為「華語片影展」。
其實繼創立之初消滅母語的政治色彩,金馬獎又再次成為政治工具,
用來實現中國跟台灣「電影上的統一」「文化上的統一」。
然後就逐漸變成今天你我看到的充滿中國片金馬獎了。
所以為什麼金馬獎KANO不能得獎?
金馬獎沒有怪KANO幾乎沒有中國話都是台灣話讓你參賽就不錯了,還想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