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ewversion (呆大回鍋油)》之銘言:
: New Zealand ,音譯 紐西蘭就紐西蘭
: 卻為何一半意譯一半音譯:叫新西蘭
: 這樣有比較潮嗎= =
: 還是除新-西蘭外,還有一個 舊-西蘭?
: 那為何不乾脆全部意譯: 新玉蜀黍土地 ...
: 還有紐約也不叫新約
: 有掛嗎?
表音向來不是象形文字的強項
拿象形文字來表音 不僅容易受字面影響
接收到許多不必要的意象構築 中文字本來的字義效應
還會扭曲原始字義 原本的字義的焦點性 很少不被轉移的
音譯我覺得是有這樣的弊病
像阿根廷首都 布宜諾艾利斯 顯而易見是音譯
但是拉丁拼音Buenos Aires 意為好空氣或順風
但除非學過西語 或雖沒學過但有相關背景知識
否則一般民眾怎麼可能從字面的布宜諾艾利斯
直接聯想到是好空氣的意思?
為更好地闡明我所想表達的 下面再舉最常見的例子
ikea 被譯作宜家 被認為是巧妙地合取了音譯和意譯
不過ikea在原本字義中
可能並沒有包含 中國傳統美德中"宜室宜家"的概念
但是在翻譯成宜家之後 宜室宜家的概念 才被偷渡進去
從而為ikea創造了更多的正面屬性
且一般大眾可能也只會片面擷取 宜家 的美好意象
ikea的原意為何 根本不重要
coca cola 是另一個最著名的翻譯作品
原本被譯作蝌蝌啃臘 結果銷售量奇差無比
經由外商砸重金 懸賞重譯者 吸引文人重新翻譯
後來的可口可樂 造成熱賣 曾幾乎壟斷中國的汽水市場
但是coca cola 本身 並不含有可口可樂的意思
偏偏 中國人 只接收到了漢字可口可樂的光輝普照效應
這完全是跟coca cola的字義脫鉤 甚至無關的綴化思想物
中文漢字的將簡單事物複雜化的傾向 可能是思維過程的阻礙
像像阿根廷首都 布宜諾艾利斯 如何直接改譯成 好空氣
回歸原語言的本意並如何讓民眾能夠接受 應該是值得深思的
回到原文 也因此個人認為 中國譯作新西蘭是比較貼近原意的
也許諸如電影(就算只是網路謠言)
但top gun 被直譯作好大一把槍 明明是最貼近原意
卻會引起台灣人「笑」的情緒反應 認為是搞笑
到底這種反應判斷是源自於什麼文化力量?
直白化 之所以會引起訕笑的文化反應的原因
是否需要重新考慮呢
題外話 這現象在原文書 教科書也很明顯
直接讀原文書 往往能夠更好地掌握一些要涵
漢化之後 語意似乎會變得有點拗口
有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