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uzzorange.com/2015/03/13/all-buildings-were-become-department-store/
1.台北轉運站
商業、住宅設施佔總樓板面積 9 成,轉運站僅佔所有面積 9.4%
2.市府轉運站
真正用在交通轉運用途之上的僅占 5.7%,比起初提案的 8% 還要更少
最後受限於轉運站量體不足、周遭交通狀況不佳,導致整體營運效能不彰,北市府也決定
,未來長途路線將全數移往南港轉運站。至於市府轉運站當初到底蓋來幹嘛,我想只有敲
定 BOT 案的馬英九前市長最清楚了。
3.地下停車場
導致地上莫名其妙生出來的 12 層樓高賣場
4.臺北文創大樓
台北市政府佛心到僅收 0.5% 的營運權利金
號稱全台第一間文創旅店的「誠品行旅」也在最近開幕了,一晚定價台幣 12,000 元
5.台北大巨蛋
在一顆龐大的巨蛋體育場四周就塞滿了飯店、辦公大樓、影城、百貨商場,不僅必須砍樹
挖地下連通道疏導人潮,連地震來襲時的全區模擬安全疏散計畫都沒做
結論:BOT 把所有公共設施都變成百貨商場,Magic!
BOT 原先是一番美意,可以引進民間投資、增加公共建設效率,但在政府的槓桿過度偏袒
利益集團的情況下,不僅提供過度低廉的土地租金與權利金,在財團介入之下,蓋出來的
東西全變成被「百貨商場、旅館」等商業空間壓縮的四不像建築,甚至本末倒置、威脅到
建築物本身的人員疏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