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看新聞,看到某空軍軍官的相關報導。
內容出現了某些怪異的描寫,比如說眼神空洞、翹腳、搔頭等。
然後用大紅圈圈把動作標示出來,顯示某軍官目中無人、無視紀律云云。
此時我陷入回憶,想起某件捷運隨機攻擊血案的新聞。
當時描寫犯人出庭,也有諸如露出一抹詭異的冷笑等等描寫。
強調的也不外乎是藐視司法,不把社會法規當一回事。
我心中一震,這兩個形象,彷彿就是文學中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
只要是在負面社會新聞中,就會有一個反派。
而只要有這個反派,就會是泯滅人性、毫無懺悔之意、窮凶極惡兼罪不可赦。
枉生為人。這就是這些定型角色在被塑造的時候,所依循的準則。
後來我在國際新聞網站看到肯亞的大學校園內發生恐攻,147人遭到屠殺。
兩三天來我都在看電視新聞,沒想到什麼都沒有。
此時我又再次陷入回憶,我想到的是查理周刊事件。
那時候掀起了很大的波瀾,還有反恐聲浪的迴響。
為什麼一樣是恐攻,報導程度不同呢?
我忽然想到,這不是在文學中悲劇的要素之一嗎!?
如果遭逢厄運的人,是有罪惡或犯了錯的,我們會覺得是活該。
如果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們或許會有點不平。
但如果是代表良善和正義的英雄受到苦難,我們就會義憤填膺地為他們打抱不平。
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才疏學淺,沒能發現更多其中深藏的奧妙。
說不定以後還能有更多觀察和體悟,或者大家有更多洞見??
有沒有台灣媒體其實是文學創作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