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他們要做的是混合型火箭,成本才可壓低來做,如果是液態燃料與固態燃料火箭,
基本這種民間組織土法煉鋼根本很難搞。
但即使如此還是缺錢,可是不是我看有很多國科會計畫有超多錢可以申請嗎? 阿是不會
巧立名目請款喔?
另外有網友推文說,很多國外業餘團隊早就超出這水準了、這樣台灣就興奮頗ㄏ。但問題
在於人家做得出來你就不做了?你就回過頭來酸自己的國人嗎? 至少它們的實驗精神與
堅持是很值得肯定的。
==========================================================================
上太空難不難?台灣要自製火箭,可能嗎?除了代工跟3C,台灣的科技還有什麼機會?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整個台灣好像都停止想像了。這群大叔跟實驗室裡喜歡自稱潮男的研
究生們,過去七年做了好大的一個夢,請聽,他們對未來勇敢地發問。傾聽,你心裡對台
灣的相信。然後再問一次,台灣的我們,能不能上太空?
下午三點,一輛採蚵農人的柴油台車「噗、噗、噗」的,從堤防開向看不見邊的新竹香山
溼地。一旁香腸攤的煙很旺,還有彈珠台、賣風箏。小孩子們很興奮大人更是,因為,車
上載的是一具火箭。
這是第二十一隻試射的火箭了。「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以下簡稱ARRC)團隊成員就在螃蟹、寄居蟹和堤防上排排站的群眾圍觀下,由蚵
農帶路一路駛向溼地中央,「這裏最硬了啦!」蚵農叼著煙說,腳下是一車一車的蚵仔殼
堆起的「發射台」,比人還高的火箭,過去就是從這裡飛向高空。
七年過去,台灣的蚵田中練出了全世界學術圈最驚人的混合式火箭飛行團隊。
對,你沒聽錯,靠著正規預算的萬分之一,來自六所大學、不同系所的教授、近百名學生
,他們戲稱自己是「只有鳥不拉嘰資源的雜牌軍」,正是他們的手,將台灣兩個字推進混
合式探空火箭領域,站上世界的舞台!
那是2014年三月。
「咻!」的一聲,彷彿一條橘色的龍拉起一串白煙,從屏東衝向了太平洋上空,長6.35公
尺、直徑0.4公尺、重三百公斤的HTTP-3S探空火箭飛了足足有十幾公里。
「啊!啊!啊!成功了!」現場的學生們、扯破喉嚨大喊,有如平地一聲雷,一場震驚全
球學術界的瘋狂計畫,台灣自製,大膽、跌破所有人眼鏡的HTTP-3S,去年三月就在台灣
屏東成真了!我們都不知道就在台灣,有這麼一群教授跟學生窩在蚵田跟實驗室,七年來
用自己的青春、存款、信譽,換來了四次大型火箭試射、十二次小型火箭試射。
若是只看影片,你會以為這是同樣研究著混合燃料火箭的挪威、日本、美國國家實驗室,
回到現實,發現他們只是靠著民間募款、政府斷斷續續補助的一支台灣本土雜牌軍。
十三公尺高的發射架是由教授帶著學生提早三天到場地架起來的,發射地的前身則是養雞
、養鴨的海埔新生地,連他們製作的火箭外殼,也都是靠著民間企業主贊助、自行研發出
的五軸碳纖維自動纏繞機,製作成本兩百多萬是美國同等級機器報價的十分之一不到。
用極低的成本、全部自製的精神,他們挑戰世界第一。「這是台灣的機會!」辦公室裡放
著一張行軍床的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說,團隊中還有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陳彥升、
研究員張浩基、交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陳宗麟、北科大電子工程系教授林信標、成大工程科
學系副教授何明字、屏科大車輛工程學系教授胡惠文、銘傳大學資管系助理教授余仁朋、
海洋大學商船系副教授黃俊誠等。
放眼全球,加上剛剛成功的南韓,全世界目前有十個國家擁有發射探空火箭、讓衛星入軌
的能力。台灣不是不可能名列其一,據了解,政府本來計畫2012年完成台灣本土第一次讓
多節固態燃料火箭載著衛星入軌的發射,但因為不明原因,幾年前計劃喊停。吳宗信就是
當時與官方合作的計畫主持人,此計畫包括十位大學教授,負責探空火箭中各系統的模擬
與分析工作,提供設計與製造的獨立驗證。
「台灣,到底能不能做太空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即使國家的資源停了,這群大叔跟
阿宅沒有放掉希望,從一支手臂大小的小火箭試到兩層樓高的大火箭,他們經歷的,不只
是從零到有的困難,而是帶著生命危險、賠掉青春的冒險。
要做出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電系統、感測系統、通訊系統、火箭結構、火箭構型、回收系
統間的相互搭配,加上關鍵的燃燒推進系統在發射時萬無一失的運作,飛出去後,接著要
考量火箭重心、材質、飛行姿態、儀器通訊、何時開傘、降落,這不只是要求細節了,要
考量的是每個環節間的互相影響,加上外在環境條件,兩層樓高的火箭要發射,流程中要
檢查的手續跟零件就超過了一千項。
火箭系統要自己建立,他們不只是缺錢,這些系統的設置、參考數據、起飛後的變化等,
能參考的資料庫寥寥可數。
試,他們一次一次試,團隊中最資深的成員從大學生到了博士班。試射失敗對他們來說只
是笑一笑、再抬起頭的另一次考驗。
「沒關係,我們就想說資料庫裡就多了一筆,我們下次就能避免同樣的失敗了。」博士生
周子豪說。
但每一次大型試射,成本就是五、六十萬起跳, 從零到有的代價是七千多萬的成本,還
有吳宗信讓自己成了「背債」、「拉贊助」的大學教授,至今,欠廠商的兩百多萬仍還不
出來。
七千多萬換來的,是世界最高水準的混合式燃料推進技術、擁有兩項美國專利(一項已於
2014年初獲得, 另一項正在申請中);火箭引擎隔熱技術;高動態飛行電腦與導航資料系
統;全台第一套的yoyo減滾系統;高穩定度自製火箭降落傘回收系統以及台灣第一台自製
大型五軸碳纖維自動纏繞機等。「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做系統,核心技術都在我們自己
手中,」吳宗信說,過往台灣的太空研究,火箭發射由美國負責,而衛星也都透過購買組
件後組裝與測試,其實花了數百億的預算,真正累積在自己手上的技術突破並不多。
在韓國,七千多萬,不過是一個學術單位研究推進系統的一年預算,對ARRC來說卻是七年
來四所學校研發探空火箭中的航電、遙測、推進、火箭結構的子彈。
「錢,我們真的只缺錢,」吳宗信細數七年來的足跡,在2010年第一次大型火箭成功之前
,所有人都把他們當笑話,如今,日本國家研究單位每年固定交流,兩家美國企業為了推
進技術登門拜訪。「台灣如果要追上世界,這是最好的機會!」吳宗信說。在世界的另一
端,挪威,國家實驗室研究混合型燃料火箭的團隊已經獨立成為公司,成本低、安全、環
保,其代表的商業潛力讓歐盟正在考慮讓其正式成為衛星載具之一,讓發射衛星不再是動
輒三、四十億的大生意。
而在台灣,ARRC的試射成功,可能代表著整個國家在太空領域應用翻轉的希望,因為當小
到1公斤的方塊衛星(CubeSat)的技術已經當成熟時,極可能成為未來的個人衛星系統,
台灣若能成功研發低成本的混合式多節火箭專門發射CubeSat,「再給我們四年、五年,
兩億就好,我們就有可能成功發射、而且入軌!」吳宗信自信的說。
2015,他們邀請你一起挑戰第一階段以混合式探空火箭飛行至一百公里高度的目標,進入
太空。純台灣研發、設計與製造的火箭系統、團隊,挑戰全球學術圈沒人想過的紀錄。
這不只是一個夢想,而是我們的科技人才除了代工,還有沒更高的想像空間,下一代,對
於太空還有沒有渴望?「想像的空間,至少我們要給那些願意挑戰的學生們一個想像的權
力,」以「科技研究發展的火車頭」來形容航太研究的吳宗信翻著七年來的照片,看著意
外爆炸燻出的黑、從高空墜落的火箭「屍體」,然後螢幕停在2010、2014成功發射的現場
畫面,學生們叫著、他笑著。
再問一次,台灣,有沒有資格、能不能做太空夢?
這一次,答案在你的手中。
http://arrc.tw/
※ 引述《visualsense (敝魯)》之銘言:
: 蘋果
: http://ppt.cc/w74G
: 他們夢想讓台灣上太空 網友捐了270萬
: 有一群人,夢想讓台灣上太空。
: 今日出刊的《聯合報》報導,交通大學ARRC前瞻火箭計畫要不到政府經費,研究團隊在網
: 路發起群眾募資,獲得近千名網友支持,一個月來募了270多萬元。
: ARRC是由一群「大叔級」教授與研究生組成,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讓台灣上太空,火箭的
: 研發、設計、製造,全都「Made In Taiwan」。
: 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說,希望今年能募到1000萬元,讓火箭順利試射,「自己的火箭自
: 己救」。(王嘉慶/綜合報導)
: http://i.imgur.com/s4uvmz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