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灣青年世代國族認同變遷令人憂慮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n/2015/04/14/1667759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高宇成博士在論壇上作主題發言。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全國台灣研究會13日在三亞舉辦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的高宇成博士在論壇上,提出兩岸關係目前存在兩個矛盾,致使台灣青年陷入焦慮感,更
加激發『反中護台』的情感和行動,如此發展下去,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有所阻礙,令人
憂心。
根據台灣網報導,高宇成認為,現在兩岸關係的發展,存在兩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兩
岸目前社會經濟密不可分,但政治矛盾卻越來越深。第二個矛盾是大陸快速崛起,台灣卻
陷入發展困境。
兩岸社會經濟密不可分,但政治矛盾卻越來越深
首先,高宇成認為,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啟談判以來,的確開創了兩岸關係
新局面:兩岸全面『三通』、直航、大量大陸遊客赴台觀光、ECFA協定簽署等,表明兩岸
關係有突破性進展。大陸已經是台灣最大的投資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貿易出超
來源,2014年大陸赴台旅客超過393萬人次,台灣赴大陸旅客超過500萬人次,台灣現在有
34萬大陸配偶,可見當前兩岸在經濟、文化、社會、人員往來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緊密,
兩岸經濟社會已經交織成一個新的共同體。
然而兩岸關係在上述情況下,政治上的對立和矛盾卻沒有逐漸化解。高宇成引用台灣政治
大學選研中心公佈的民調指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逐年下降,雙重認同(
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也逐漸下滑。從時間點來看,2008年國民黨馬
英九上台執政,推動更多的兩岸交流接觸,台灣人的認同比例不減反增,背後原因相當複
雜,也值得研究,但也顯示過去兩岸交流並沒有提供化解兩岸政治分歧矛盾的基礎,也沒
有建立兩岸解決這個問題的機制,凸顯了兩岸在政治上的矛盾越來越深。
大陸快速崛起,台灣卻陷入發展困境
大陸過去30年來的改革開放,取得驚人的成就,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在政治
體制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和調整,強化全國人大和政協的功能、近年來的整肅貪?、強調依
法治國、加強政治體制的現代化更新等,持續穩固了統治的正當性。在這樣的前提下,大
陸依靠雄厚經濟實力支撐,國力國際影響持續增大,近期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計劃,
和亞投行設置,顯示大陸的迅速崛起。
反觀台灣這20多年來的發展,從威權體制和平轉型成民主體制,完成兩次政黨輪替,公民
社會逐步成熟,民間社會力量蓬勃發展。但是經濟成長、區域和國際經貿、整體發展陷入
停滯衰退狀態。在這一波亞洲新興市場成長的浪潮中,已經落居後段班。以台灣在亞太的
地緣位置,和大陸的特殊關係來看,本來有絕佳的發展條件,但現在卻面臨發展邊緣化的
危機
台灣青年陷入焦慮危機
在上述兩個矛盾基礎上,台灣青年陷入很大的焦慮感。全球化發展造成全球政經結構的快
速改變,社會結構快速變遷,導致台灣『青年世代』(範疇定為20-39歲)面臨嚴重低薪
資、高失業率、高房價、分配正義、世代正義等問題。壓力之下,更加激發台灣青年『反
中護台』的情感和行動。
現在台灣從20-35 歲的『青年世代』,接受中小學教育的背景和環境,是從李登輝主政的
後期開始,正是台灣開始進行民主轉型、本土化論述浪潮興起的時候,所以這代台灣青年
世代的歷史觀、意識形態、生活經驗,是以台灣為主體,跟上兩個世代是大相徑庭的,如
此發展下去,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有所阻礙,令人憂心。
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兩點建議
高宇成表示,基於以上論述的兩岸關係中的矛盾,他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兩岸要建立共同史觀的研究和建構。只有兩岸在近代中國史上的包容和諒解,兩岸的
政治僵局才有解開的可能,兩岸才有可能結束敵對狀態的機會
二是兩岸應創造使青年世代共同發展的條件和生活環境。讓兩岸青年在社會、文化、政治
、生活經驗越來越趨近,相信青年世代未來可以建立兩岸的共同認同。
兩岸關係正常化,台灣才能國際化,才能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台灣人民若還是不能認清事實,「逢中必反」對台灣來講,其實是很可惜
把中國大陸看成敵人、看成洪水猛獸,拒絕與他們交往,到底最後是誰受傷?
兩岸關係應是追求機會極大化、風險極小化的過程,大家必須務實面對,
兩岸關係過去六年已經有了些成果,這不是國民黨的成果,而是全民的成果。
有些人認為,就是要反對中國大陸、就是要讓協議簽不成,但這樣只會傷到自己,
我們有沒有必要自傷?
有人質疑服貿協議是中國故意讓利的統戰手段,但難道因此就不理會、不回應嗎?
中國大陸不會因為有些人不喜歡,就會消失,兩岸關係考驗主政者,
能否把機會變大、風險變小,必須務實理性面對,把風險變成機會,把機會擴大。
台灣人不怕挑戰且歡迎競爭,因為競爭的結果,讓台灣變得更強,
這是台灣幾百年來的傳統,應該繼續維持並發揚光大
我們必須體認若沒有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前提,就不會有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空間,
不管你接不接受,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