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inceX (台階上的太陽神)
2015-04-16 23:30:13※ 引述《triste (麥肯錫之夢)》之銘言:
: ※ 引述《abcswatch (Whitan)》之銘言:
: : 有兩個主要原因:
: : 一、會跟上游客戶成為競爭對手而被抽單
: : 舉例而言,一家以代工起家的公司,主要營收就是來自於國外品牌大廠的訂單,
: : 假設你發展到一個規模之後,翅膀硬了想自立門戶(自創品牌),你的客戶會怎麼想?
: : 國外的大企業又不是傻子,每個都比猴子還要精...... 怎麼可能扶植競爭者?
: : 一但你有自創品牌的傾向被他們察覺,你公司的訂單就會馬上減少。
: : 創立品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少了大廠的訂單,代工廠在品牌知名度打開前就會先倒閉。
: : 通常國外上游廠商也不會只下訂單給單一代工廠,會刻意扶植一些競爭者,
: : 讓這些代工廠之間削價競爭,且有可被取代性,漁翁得利者當然就是上游的品牌大廠。
: : 二、未掌握關鍵技術
: : 其實很多代工廠本身並沒有掌握該產業的關鍵技術,而是直接向上游廠商購買生產機器,
: : 也就是說,代工廠本身並沒有製造生產機器的能力,只能購買機器和原料來代工產品。
: : 一旦你想自立門戶,馬上就是失去上游廠商的技術支援,
: : 你公司的機器也將無法持續升級更新。
: : 這樣如何在國際上競爭?而且上游廠馬上就會扶植你的對手來讓你倒閉......
: 這可能是我在八掛板,第一po吧,因為我真得覺得這是對台灣未來很重要的議題。
: 首先,大家常拿代工對比品牌,我本身是一直覺得有點奇怪。
: 因為代工本身也是有品牌的,就晶圓代工全世界都知道台積電做出來的良率好,所以大廠
: 開規格都會多少咬住這些規格,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台積電正在影響世界。只是他們的
: 品牌主要是針對內行,即business to business的型態,所以可以說只有內行人會感受到
: 他們的品牌魅力。btob的品牌通常在價錢、品質,服務,回扣,野心這些方面著墨較多。
: 一般我們市面上熟知的品牌,像Apple,三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客戶直接面對End user
: ,所以一般市井小民,會不斷看到他們在媒體上的各種廣告宣傳,強調他們品牌與情感之
: 間的聯想,希望終端消費者因為品牌的品質或情感連結超過理性思考,進而影響購買決策
: ,就像蘋果給人創新,酷,三星這幾年從便宜韓貨,到便宜且品質可接受的韓貨。白話一
: 點就是你愛上一個妹,當然願意超出理智的砸大錢或是當好人。
: 在討論怎麼做之前,我覺得要先討論『為什麼要做品牌』
: 我自己感受到,所有公司都會面臨到下列窘境,產業只會愈來愈成熟,競爭愈來愈激烈,
: 企業愈來愈難成長,在成長的壓力下,大體上兩個選擇....
: 跳下一個黃金高獲利高成長產業,聽起來很聰明,媽的做爛了我敢快跳下一個,但執行上
: 的難處卻是,你基本上是捨棄在某產業代工技術上的專業,去重新學下一個代工專業。也
: 是為什我們常常講產業升級,政府要下海一起參戰,才能讓企業存活率高點,因為不光是
: 學新技術,你的設備廠房都要大翻新,高階製程設備我們擁有的自製能力是非常微小的。
: 走上這條路,政策上,稅阿,優貸阿,這些銀彈支援前線絕對是少不了的。
: 第二個難處是,大家都知道一堆金磚國人力便宜,我們唯一的出路只有人力素質,這跟台
: 灣的教育實在息息相關,過去十幾年(不用懷疑我連藍綠一起罵,我覺得舊式教育方式,
: 聯考,低大學率時代出來的學子紮實多了)我記得大概從一個點子王吳精開始吧,這方面
: 真的乏善可陳。
: 這個選擇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台灣的民族性非常適合代工..(吃苦耐勞,將本求利,會鑽漏
: 洞)不要懷疑,會鑽漏洞,省那一塊兩塊,正是我們累積起來電爆國外的原因。同時,代
: 工久了,我們自有一套在代工業中歷史傳承下來的精益求精的作戰策略。如果是事情會成
: 功,在於人對了,那這條選擇誠然是一條『發揮自己的天才』『歷史環境孕育出的奇特人
: 種』之路。
: 總體而言產業升級這個選項,我覺得政府是關鍵,而本國的政治,嗯....
: 在跳產業之外,大部份企業都是走上,產品=>服務=>專利=>財務操作 的成長之路。
: 我自己的感覺是品牌大約在服務和專利之間吧。
: 一開始做服務,只是硬體毛利殺翻了,拼服務算免費的吧。但是久了之後,服務反而做出
: 專業來,反而和競爭者殺出一道明顯的區隔,就像郭董以前不是133還是什的,我忘記了
: 就是1趴的不良率,3天內貨送到之類的,造就鴻海盛世。嚴格來講鴻海也是有做品牌的,
: 裡面那些製程也是一堆別的工廠想仿但是學不太來的製程技術,只是我們往往羨慕做在筆
: 電前的專利rd技術,而忽略在惡劣工廠環境下孕育出的點點滴滴改善。我們一般覺得鴻海
: 沒品牌,其實是因他的品牌是to B的生意,而不是爽度比較高的to C生意。
: 如果我們討論的是to C的品牌的話,我覺得倒不是錢會賺得比較多,只是基於出錢的是大
: 爺,愈接近顧客的影響力較強,在跟代工廠談判時立場也較主動。所以會讓人覺得有品牌
: 真屌的感覺。做to C的生意,講白了就五個階段,價格=>品質=>服務=>形象=>情感。只做
: 到品質其實還不會是真的有影響力有賺頭的大牌,就像toyota剛進入美國市場時,也是得
: 砸銀彈促銷,讓人家開始用了感受到品質跟價錢比,最後讓老美也對toyota產生『省油』
: 『值得信賴』的形象與情感。
: 做品牌最難得難處就如同上面說的,最終的目標是情感。而舉凡情感類的玩意兒,各位可
: 以聯想成宗教,宗教他媽的最難的就是有第一批信徒,只要有了之後,人云亦云之下很容
: 易輕鬆影響一些中間選民加入。當然,前提是你的價格品質服務形象,在那邊要很硬。一
: 般神棍都是掰在形象情感超威,但是價格(詐財)品質(虎爛得)被踢爆。
: 我覺得台灣做to C 品牌最大的難處就在這邊
: 一、我們to C的內需市場很小,又沒有韓國那種民族性愛用國貨加政府頃全力培植,讓
: 我們撐過培養第一批信徒的艱困期。acer當年沒政府救,已經要掰了。
: 二、我們的人民民族性非常不適合品牌行銷。
: 大部份北美人,他們會覺得用同一個牌子相容性,服務都會較好,所以我願意花較
: 高的錢,來保障未來少一些麻煩。但土生土長的我了解,我們普遍是不願意為服務
: 付費的,我們從小訓練非常好最佳化的能力,買電腦會打聽到鍵盤 A牌好,硬碟
: B牌好,螢慕??挑 C牌CP值最高。以後會有風險,乾,賭一下啦沒醬雖的,遇到再
: 說。再來我們軟體和智財觀念也還不夠完整,通常軟體在solution中是扮演整合性
: 的角色。以上這點在to C品牌的的第三階段,服務部份形成很大的阻礙。不光是台
: 灣品牌,外商大牌來台灣因為錯估這點而慘敗的,不在少數。(IBM...)
: 三、我覺得我們欠缺國際化人才。
: 承第二點,台灣沒內需,人民個性不對盤,好阿,我去歐美做總行了吧?
: 但要做一個地方的生意,就要有懂在地化文化的人才。這裡國際化,絕對不是指
: 膚淺的向上提升全民英檢,英文到了可以溝通程度之後,重點是了解外國人在文化
: 與環境下所塑造出的思考與決策過程。就像老美覺得the stronger the better,所
: 以他們願意買大而耗油的車,或是老美的思考模式是蠻好大喜功的想找long term
: solution,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又或是老美說服人時,習慣把事情簡化成三項,廣
: 告是不是就該有因應的策略。
: 四、我們企業很不願意培養人才,也不願意真正的做研發。
: 我們企業想要人才,每家都在跟人力銀行哭夭『素質低落』,但就是不願意自己培養
: 大家都知道培養不論是培養『研發技術人才』或是『國際化人才』,都是需要時間
: 環境跟金錢。我舉我自己當例子,給我來國外工作機會的外商,除了薪水我是拿美
: 金之外,我其餘的機票,租屋,補助,福利,加起來至少超過一百萬台幣。我在國
: 外服務兩年半後回來,也沒有強制規定的義務條款。換句話來,我可能一回來就烙
: 幹,跳槽,或是待在國外不回來。但只要一百個像我這樣機會的人,有十個願意回
: 來,對這家外商,在國際化的市場絕對是長遠正面的影響。我相信很少台灣公司願
: 意出這些額外的子彈來培育人才。在關鍵技術部份,也是如此,我們的務實的民族
: 性讓我們成功,也挶限了我們永遠不願意做這種可能是一場空的人才投資。
: 不過在品牌這方面,我覺得台灣最有機會的會是奢華產業。麥肯錫2006年內部對台灣
: enduser報告裡,描述的第一條特質,是迷信歐日奢華品牌。有點悲哀,但是也相對點
: 出可能的策略。只是這條策略,跳過了服務跟形象,直接塑造使用者帶這個lv包,就
: 是有優越感代表我有錢我比其他人有水準的情感塑求。
: 人才部份,我覺得如果企業覺得做這個投資成本過高,應該想法子嘗試投資或合作學
: 校用交換學生等計畫,或是引見去國外知名大廠intern來蠻慢提升這些人力資源。這
: 個部份我就不是專業了,或許非專業的人總是能看到問題,卻無力提出對這個社會國
: 家具體可實行性高的見解吧。
: 這些都是我們在to C品牌世界裡,遇到的困難跟可能的希望。
: 僅以個人的感受,分享一些我對這議題的看法。
: 希望能給關心台灣這個議題的年輕人一些小小靈感,那我這兩小時打字就是美好的付出了
回頭看,鄉民真的都很有遠見呀!!!!!!
以前的不少文章,現在看來都令人感動
然後我們政府到底在幹麻?
台灣產業到現在也沒有要升級的意思
企業只會計較加薪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