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ixpoint ( ゚д゚)ノ☆( #)д`)
2015-04-27 08:27:54※ 引述《vaizravana (VA)》之銘言:
: 事實是日本還有專門負責的翻譯協會
: 負責統合每年新出現的外語 訂定國內統一的片假名用法,
: 從文字方面下功夫 不只有助全面提升國民教育水準
: 以本國的語言來拚出外國文字,可以幫助國民快速記憶跟內化
: 不提讀跟寫 日本人不論老少隨口就會有一句是外來語
: 這從結果來看是很成功的
: 況且本來國家的用意就是維護本國國民的權益而不是外國人的
: 誰管你外國人苦不苦手
: 除了大洋屌之外 去日本不講日語的外國人士會被歧視的
現在日本的外來語走向只會使用音譯片假名的僵化
年輕一輩吸收的很快 在使用上也無大礙 但是老一輩的人大多都不太適應
包括前面所說的
明明就已經有既定的用詞了(不論是平假名或是漢字)
但是卻要使用音譯的片假名來取代這個詞彙
因而之前曾經有過一個日本老人告NHK的事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28/today-int3.htm
(雖然最後這個案子被裁定NHK無罪)
而從「外来語」言い換え提案的討論來看
http://www.ninjal.ac.jp/gairaigo/Teian1_4/iikaegotou_rikaido.html
也舉出了一些畫蛇添足的片假名音譯外來語
前面那個星等每一顆星是25%的意思
也就是前面只有一顆星的外來語 全體國民平均下來也只有25%的人能理解
像這樣為了「看起來比較厲害」實際上早已存在的外來語 就理而言根本是不需要的
更不用說日本很多的外來語不僅僅是和製英文 還根本就是理解錯誤的「發明」
例如吃到飽的バイキング(baikingu)從頭到尾都沒有吃到飽的意思
原意只是維京海盜的Viking 會被當作吃到飽也只是因為帝國飯店的餐廳名字
又像是縫紉機日本用片假名叫ミシン(misin)
英文是sewing machine 結果是當初縫紉機傳到日本時他們記不住全名
只把機器的machine記下來 還聽錯 變成misin的發音
也造成日本很多人認為的和製英語 翻回原文後能跟外國人溝通無礙
結果實際上卻是雞同鴨講 無法溝通
而且就因為如此翻譯的差異 日文意譯音譯造成的問題相當多
例如舉元素週期表的第15族為例
日文 中文 英文
窒素 氮 nitrogen
リン 磷 phosphorus
ヒ素 砷 arsenic
アンチモン 銻 antimony
ビスマス 鉍 bismuth
窒素(chisso)
是從德文的氮 Stickstoff而來
德文的意思是從 兩個字Sticken(導致窒息)Stoff(物質)組成
而日本當時取其意義直接翻成窒素
リン(rin)
從中文的磷而來 這會念的 華文圈一看就能懂
ヒ素(hisso)
這個看似最莫名其妙沒有規律的命名法
是從三氧化二砷
作者:
sakura000 (å☆㊣煞氣★艋舺㊣☆å)
2015-04-27 08:30:00宅到台灣就不能有他自己的意思嗎
作者:
kmwace (kmw)
2015-04-27 08:30:00好文推一個
作者:
kuasody (小隻毛)
2015-04-27 08:33:00長知識了,推
作者:
znck (風月)
2015-04-27 08:34:00快推~別讓人說肥宅看不懂日文
有統一的翻譯協會很重要,鬼島光1個人名可以翻10種以上
真的 語言不是只是當下隨意創一創改一改 號稱語言是活的就可以了。要真正去考慮語言的功能性。
作者: winiS (維尼桑) 2015-04-27 08:45:00
可是照這篇文章來看 那個協會運作得很奇怪…
要弄懂日文的片假名真的要會英文我是覺得英文懂了,片假名大概也懂七八成了
7.8成有點過高 大概5成吧 一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改的
不過日文的片假名有分類可以依循能根據詞彙來分原文是什麼文就是了
作者: mcnightcc (喝多多~拉多多) 2015-04-27 09:06:00
電視播的外國電影都是日文配音,很神奇
作者:
Leeng (Leeng)
2015-04-27 09:17:00中文的元素表真的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