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的定義有點複雜,
一般來說會把信奉伊斯蘭教、操阿拉伯語的國家都算進去,
這樣就會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兩河、利凡特、整個北非和一部份東非,
有二十幾個國家,其中剛好有個以色列突兀的卡在正中央。
但狹義的定義只能算進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家,
頂多加入兩河、利凡特和埃及這些長期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地區,
一共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卡達、巴林、阿聯、科威特、伊拉克、敘利亞、
黎巴嫩、約旦、埃及,再加一個巴勒斯坦13國。
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成立前一直都在遊牧部落狀態,
各個部落彼此相互爭霸,偶爾會被波斯、埃及、希臘等國找去當傭兵;
伊斯蘭教在統一整個阿拉伯半島後開始向外擴張,
首先遇到的對手是波斯薩珊王朝,他們是信奉祆教的波斯人所建的國家,
統治了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和阿富汗;
以及一直在危機中的拜占庭帝國
薩珊波斯自建國以來就和羅馬/拜占庭打個沒完沒了,
戰線從亞美尼亞一路延伸到紅海,幾百年斷斷續續的戰爭早就把波斯的國力耗盡,
波斯和阿拉伯之間本來有個本來有個由信奉景教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
這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小國原先是波斯的附庸,但因為被懷疑密謀反叛而被併吞,
拉赫姆的阿拉伯人索性投靠了正在計畫北伐的穆斯林,成為帶路的嚮導。
六七世紀之間拜占庭的倒楣程度大概和1949年的中國有得比,
內戰、政變、瘟疫輪流爆發,波斯人在621年占領了埃及和敘利亞,
北邊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照三餐勒索保護費,弄得拜占庭帝國差點就要搬到北非去了,
好在還有君士坦丁堡的絕佳位置和地中海上無人能敵的海軍可以依靠。
阿拉伯大軍在636年的卡迪西亞會戰摧毀了波斯軍主力,
第二年就占領波斯首都泰西封(Ctesiphon,在巴格達附近),
波斯末代國王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逃到中亞,
但最後被刺殺;不過他的兒子卑路斯(Peroz)則到了唐朝,後來當上了唐朝的波斯都督。
這時離伊斯蘭教成立只有短短15年。
在拜占庭方面,阿拉伯人於633年占領大馬士革,641年占領亞歷山卓
拜占庭人在陸地上完全無法抵擋阿拉伯人的進攻,但在海上則是徹底相反,
阿拉伯海軍在希臘火戰船面前就只是燃料而已,
拜占庭的制海權使得阿拉伯人無法進入安納托利亞,更不可能威脅君士坦丁堡,
但拜占庭在北非的領地就沒這麼幸運了。
但在阿拉伯的迅速擴張中,內部的分裂也開始浮現,
穆罕默德逝世後,阿拉伯進入四大哈里發(阿布巴克、烏瑪爾、奧斯曼、阿里)時期,
也是阿拉伯國家在歷史上最威的時期。
四大哈里發的前兩個本來就是穆罕默德的助手,大家對他們都沒什麼意見,
第三任的奧斯曼出身於倭瑪亞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女婿,
雖然戰功彪炳,但卻喜歡任用私人而引起其他派系的不滿,最後遇刺而死。
奧斯曼死後,由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繼位,他的支持者就是什葉派的前身;
但奧斯曼的姪子穆阿威葉(Muawiyah)則跳出來反對,雙方戰的不分勝負,
最後阿里被什葉派內的激進份子刺殺,穆阿威葉成為新任哈里發,
建立了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首都也遷到大馬士革,
但穆阿威葉和阿里爭執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倭馬亞王朝本身相當保守,在文化上獨尊阿拉伯,
並在征服地區強制推行阿拉伯文,反而造成各地的動盪,尤其是波斯。
波斯人自認文化源遠流長,非常瞧不起在沙漠裡跑來跑去的阿拉伯人,
而被倭馬亞王朝鎮壓的什葉派也跑到伊朗高原發展,
聯合不滿的波斯貴族、中亞粟特人、突厥人、甚至有野心的阿拉伯邊境總督一起反抗,
使得倭馬亞王朝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打內戰,只撐了不到一個世紀就滅亡。
750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馬亞王朝,建都巴格達,
然而,阿拔斯王朝除了稍微放鬆文化控制之外,剩下的政策就和倭馬亞王朝差不多,
邊境總督照樣割據一方,倭馬亞王朝的殘部仍然統治伊比利半島,
北非和中亞也不受巴格達政府的控制,邊境的總督們就更不用提了,一抓到機會就獨立。
到9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已完全陷入軍閥割據的局勢,哈里發就只是個花瓶。
另外提一下751年的怛羅斯之戰,
雖然教科書中把這場戰爭形容成東西兩大帝國的決戰,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誇張,
當時的狀況是唐朝試圖爭奪中亞的宗主地位,壓制阿拉伯和吐蕃,
便出兵鎮壓不聽話的小弟石國(現在烏茲別克的塔什干),石國王子則跑去向阿拉伯求救。
但751年也是阿拔斯王朝建立的第2年而已,內部根本尚未穩固,
當時中亞和呼羅珊地區(現在阿富汗和伊朗、土庫曼邊境)是權臣阿布‧穆斯林的地盤,
他正忙著鎮壓中亞各地的什葉派暴動,對怛羅斯戰役的細節並沒有多加著墨,
只有提到「中國派出了十萬軍隊加入戰局」的記載,最終號稱被消滅五萬、俘虜兩萬;
實際上唐軍投入的兵力大約是兩萬,加上一萬左右的突厥、粟特部隊;
阿拉伯那支在中亞鎮壓暴動的部隊是一萬人,以及數量不明的中亞盟軍。
怛羅斯戰役的成敗對阿拉伯而言根本無關緊要,對唐朝而言也只是戰術上的失敗,
壓制小弟和阻止阿拉伯人擴張勢力範圍的目標已經達到,
當時吐蕃對西域的威脅還比阿拉伯人來得嚴重。
至於造紙術什麼的,當時中亞的粟特商人老早就學會了,用不著唐朝輸這一場。
回到阿拔斯這邊,從9世紀中開始,中亞的以賽爾柱人為首的突厥人開始南下建國,
逐一取代了原本的阿拉伯軍閥,但只是換成了突厥軍閥的割據,
巴格達的哈里發一樣只是個擺著好看的招牌。
12世紀末,中亞的花剌子模突然強盛起來,居然攻進了巴格達並驅逐突厥人,
不過曇花一現的花剌子模沒多久就被蒙古人殺的片甲不留,
旭烈兀在1258年摧毀巴格達,最後一任阿拔斯哈里發穆斯塔希姆(Mustasim)被處死,
蒙古人隨後又攻破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也至此結束。
1260年,由於旭烈兀趕著回去爭奪大汗寶座,
蒙古軍的偏師在巴勒斯坦的阿音札魯特(Ain Jalut)被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擊敗,
儘管後來旭烈兀回來主持大局,但馬木魯克已經和北邊的金帳汗國結盟,
使得伊兒汗國無法再向埃及進攻。
馬木魯克就是所謂的奴隸兵,他們多半是突厥人或高加索人的後代,
但也皈依伊斯蘭教並使用阿拉伯文,只有血緣上略有差別。
馬木魯克蘇丹拜巴爾(Baibars)回到埃及後扶植了阿拔斯王朝出身的另一位哈里發,
當然也只是個毫無實權的傀儡,直到1517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廢除,
由土耳其蘇丹兼任哈里發。
到16世紀之後,狹義的阿拉伯人大致上退回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世界變成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天下,一直到一次大戰和英國人的亂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