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略利益伸向南極
JANE PERLEZ 2015年05月04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504/c04china/zh-hant/
紐約時報
塔斯馬尼亞霍巴特——對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來說,沒有什麼地方遙不可及。為了追尋國家的戰略利益,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從歐洲各國的首都,到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上的偏僻島嶼。
因此,他去年秋天出現在南大洋邊緣的這座城市,從而在另一個遙遠的區域——南極洲——做上標記,也就不足為奇了。南極洲位於這個港口城市以南2000英里(約3200公里)。
一艘載著中國科學家的破冰船駛向這塊冰封的大陸,習近平站在甲板上表示,中國將繼續在南極洲拓展足跡,這裡是地球上人類尚未開發的為數不多的地區之一。
他與澳大利亞政府簽署了一項五年協議,允許中國的艦船在前往南極之前,在這裡獲得燃料和食品補給,未來中國的飛機也可以這樣做。這將讓中國更容易地進入南極地區,那裡據信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礦物資源;大量高蛋白海洋生物;以及未來可能急需的蘊含在冰山裡的淡水。
1985年,一支代表北京的團隊把中國國旗懸掛在了該國的第一座南極科考基地——位於喬治王島的長城站。那時距離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和羅爾德·亞孟森(Roald Amundsen)抵達南極已經過去了約70年。
然而如今,中國似乎決心迎頭趕上。隨著中國增加了在南極科考上的資金投入,而率先探索南極的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則遭遇預算停滯的問題,中國的意圖正日益引發外界的擔憂。
中國在這塊大陸上拓展的增長速度,在《南極條約》的52個締約國中居於首位。中國於去年設立了第四個考察站,完成了第五個考察站的選址工作,目前還在投資製造第二艘破冰船,以及新的適應冰凍環境的飛機和直升機。這項於1959年達成的君子協定,禁止在這片大陸上開展軍事活動,而且希望能把它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片原生態的區域保存下來,另一個相關條約則禁止採礦。
但是,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專家表示,習近平的訪問再次表明,中國已經做好了當該條約於2048年到期時——或者在此期限前被撕毀時——利用這裡的資源潛力的打算。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稱,「目前,我們的研究是基於自然科學的,但我們知道,人們對資源安全的擔心越來越強烈了。」去年11月,他曾陪同習近平訪問霍巴特,還與後者一同站在破冰船「雪龍號」上。
楊惠根表示,有鑒於此,極地研究中心最近設立了一個新部門,專門研究南北極的資源、法律、地緣政治和治理。
澳大利亞是美國的戰略盟友,與中國又有很強的經濟聯繫,對於中國在南極的擴張,它既感激又擔心——感激是因為中國的存在,能為澳大利亞資金短缺的南極科學項目提供支持。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主任、澳大利亞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前高級官員彼得·詹寧斯(Peter Jennings)說,「我們不應該對更深層的議程有任何幻想——中國科學家尚未同意這一議程,但習近平卻在推動這一議程,而且他的繼任者很可能也會這麼做。」
「這是在世界範圍內所實施的更廣泛的重商主義政策的部分內容,」詹寧斯說。「中國政策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就是保證長期的能源和糧食供給。」
上個月,中國一家大型農業企業宣布要在南極周邊擴大捕撈範圍,以期捕獲更多磷蝦。這一舉動十分明顯地體現了上述意圖。磷蝦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的小型甲殼類動物,在南極海域十分豐富。
「南極是全人類的寶庫,中國也有權分享,」中國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劉身利對中國官方報紙《中國日報》表示。他說,中國計劃每年捕撈多達200萬噸磷蝦,與目前的捕撈量相比增加了很多。
由於南極的主權並不明確,各國都希望能通過修建研究基地和為特殊地形命名,來鞏固自己在這片冰雪覆蓋的土地的權益。中國修建第五座考察站之後,馬上就可以趕上美國的數量(六座),而且遠超出澳大利亞三座的數量。
中國的測繪人員還給300多個地方起了中文名。相比之下,南極洲有數千個地點是以英文命名的。
在關乎南極未來的無聲競爭中,科學成就也可以轉變為影響力。中國科學家正努力工作,想要率先鑽探並回收一塊冰核,這個包含微小氣泡的冰核,可以追溯過去15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這是一個成本高昂且需要十分細心的工作,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地的研究人員都未能獲得成功。
歐洲科學家曾在10年前取得突破,他們提取了一個將近2英里(約合3.2公里)長的冰核,它可以揭示80萬年的氣候變化歷史。但是,如果能找到一個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的冰核,科學家就能對地球氣候周期中,據信發生在90萬到120萬年前的一次變化進行研究。
中國認定已經找到了最佳的鑽探地點,這個地方叫做冰穹A,或稱阿爾戈斯冰穹(Dome Argus),它是東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儘管這裡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氣溫達華氏零下130度(攝氏零下90度),但是一個中國科考隊於2005年對這個區域進行了勘察,還在2009年修建了一個科考站。
「國際社會在很多地方進行過鑽探,但目前運氣都不太好,」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變化委員會理事效存德說。「我們認為,我們能直接在冰穹A找到一個有100萬年曆史的冰核。」效存德是第一個抵達此地的科考隊的成員。
效存德說,中國已經開始鑽探工作,希望未來四到五年能夠找到科學家尋找的東西。
位於北京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的副主任夏立民說,為了支持在南極的雄心,中國正在建造一艘價值3億美元的先進破冰船,預計將在未來幾年交付使用。中國還引進了在美國組裝的高科技固定翼飛機,用於接收來自冰層的細微的科學數據。
中國已經把第五座科考站的地址定在了難言島(Inexpressible Island),該島嶼是一批英國探險家命名的,他們於1912年被困在這個無人之境,靠自己挖掘的一個小小的冰穴度過了冬天。
夏立民說,這個環境嚴酷的地點是科考站的理想位置,因為中國尚未進入南極洲的那片區域,另外一個原因是,這裡主要由巖石構成,雪不是很多,在這裡施工成本相對較低。
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政治學教授安妮-瑪麗·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即將出版新書《極地大國中國》(China as a Polar Great Power)。她說,中國的科學家還認為,在該地點附近找到礦物和能源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正在南極洲進行長遠打算,讓其他國家猜測其真實意圖和利益是它的策略之一,」布雷迪說。她指出,中國「向國內民眾明確地表示」,其尋找礦物資源的興趣是對南極洲投資的主要原因。
霍巴特海洋和南極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執行主任米利亞德·F·科芬(Millard F. Coffin)說,由於禁止開展商業勘探,對南極洲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估計主要依靠遙感數據,以及與其他類似地理環境進行的對比。
但在這樣極端環境下的開採難度,以及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的不確定性,讓中國和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挑戰採礦禁令。
然而,旅遊業已經蓬勃發展。2013年有超過1.3萬美國人來到了南極。相比之下,中國的遊客在南極洲仍然只是少數,因為目前在南極還沒有獲得許可的中國旅行運營商。
不過,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副主任安東尼·伯金(Anthony Bergin)說,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我相信很快南極就會有全部由中國船員運營、滿載中國遊客的中國船隻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