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ystage (亭)》之銘言:
: 最近缺水稍微緩解,所以大家又開始忘記水庫淤積嚴重的問題。
: 台灣造山運動、侵蝕沉積作用兩個同時發生,產生了平衡,
: 把水庫建起來以後,因為泥沙都積在水庫裡,導致海岸線內移。
: 我們看得出來,現行水庫運作方式是違背自然,吃力不討好的方式。
: 不過做了都做了,除了翻轉地下水使用方法的可能性外,
: 水庫還是要繼續用,只是水庫快死光了。
: 水庫清淤是延長水庫壽命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受限於需要建設填土都在平地,
: 而清淤土用砂石車從山上載下來所費不貲且效率不彰的問題,
: 搬運是清淤最大的瓶頸。
: 那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 河水本來就有搬運泥沙的作用,何不改變運送過程,
: 把用砂石車搬往下游的高排碳高花費換成用河水自己搬?
: 只要在乾季(同原本清淤時間),把土挖起,載到河流各支線及主線旁邊,
: 屯一土堤,到雨季時,藉由原本河水搬運功能,把沙土從山上搬運到平原段,
: 這樣不是省時省錢省力嗎??
: 而每條河流原本的搬運量都是可以計算的,
: 土堤坡度讓雨水帶走沙土的量也可以計算,
: 在現今水利模型建構技術下,這些計算都小菜一碟,那為什麼沒人做呢?
: 再者,從上游沖刷下去的土量,除了往出海口維持平衡外,
: 更可以把平地填土需求計算下去,提早於乾季在平原段的河道挖出土石,
: 以政府為莊家,以適當價格賣出砂石。
: 等雨季一來,侵蝕淤積作用自然會把上游砂石平滑填滿這些預挖的土坑。
: 這樣既省掉砂石車搬運排碳、增快水庫清淤、維持海岸線平衡,
: 又能賣沙土充實國庫,一舉數得。
: 目前政府對水庫淤積問題雙手一攤,束手無策,
: 請問我的想法問題出在哪邊??
: 有沒有水利相關的專業人員來替我解惑一下,謝謝大家。
這個做法就是目前推行的方法
從水庫挖出來的淤泥,目前只有兩種管道:
1.利用砂石車運至其他地方使用。
2.直接棄置水庫下游端,待未來的洪水事件將其沖走。
方法一目前遇到的瓶頸是,這些淤泥實在很難利用。水庫的淤泥並不是砂,顆粒非常細的
那種,不能用做鋼筋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的骨材,砂石業者要的營造骨材粒徑較淤泥大一
些。
如果要利用又必須運至加工地。正如作者所說的,運輸成本所費不貲。目前石門水庫的淤
砂運至台北港填海造陸,是台灣近期大規模的水庫淤沙需求。但未來如何,非我專業,前
景不看好就是了。
方法二是尋求河道自然平衡的新方法,也是近期大量採用的方法。不過這也有幾個問題。
首先,你要把淤泥丟在哪?
這個地方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要有足夠的腹地放置淤泥
2.確保下次的洪水事件能夠順利帶走淤泥
3.當洪水事件來臨時,洪水必須沖走淤泥,而不是溢出河道
4.不能使下游端造成災害
我針對條件3說明好了
棄置的淤泥掩蓋在上次洪水事件產生的自然河道上,本身破壞的自然平衡,可謂加高河道
,因此洪水可能會因為此河道的加高,而水位超過原本河道的最高點,溢出來。這就會波
及附近造成災害。沒有相關研究,誰也不能保證不會溢出來。
也就是因為上述原因,所以水庫下游河道必須夠寬廣也就是條件1。
再加上條件4,河川因為大量泥沙從上游流下,會產生新的平衡斷面。
滿足這些條件的水庫自然不多,尤其是下游流經都市的河川,更難推行此種作法。
如果下游在洪水時造成災情,這些損失絕對超越你運淤泥的成本。
我有看到曾文水庫這樣做啦,因為它下游大多是田
Google曾文水庫抽泥應該可以看到相關新聞
小弟水利系,IP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