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ebraseven (Die walkuere)》之銘言:
: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 又叫Hitler Stalin 條約
: 1939年簽之後,德國就進去波蘭,二戰開始。
: 表面上這個條約應該是使德國沒有後顧之憂
: 讓德國想在歐洲打哪就打哪
: 結果1941年自己毀約,歐洲都還沒統一就又去找新對手,而且還簽過約的幹架
: 這步棋在簽約當時就想到了嗎?
: 還是德國以為條約先撕先下手就先贏 ?
: 有二戰王要解惑嗎?
簡單來說, 史大林比希特勒在戰略佈局上棋高一著.
用火鳳燎原的說法就是多算了兩步.
當年的世界形勢是這樣的, 從布爾戰爭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老牌列強即英國
和法國, 在世界上佔據了大量的殖民地. 維多利亞時代的勝利者英國, 在非洲
成功達成了「從開普敦到開羅」一整列的霸權. 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個可以縱貫
非洲的霸權, 並將世界上最後一片可成為殖民地的地方也搶走了. 而英國與俄
羅斯在中亞的大博奕, 也是以英國支持日本打贏日俄戰爭, 牽制了俄羅斯的霸
權告終.
大英帝國絕對是十九世紀的勝利者, 而大英帝國的挑戰者, 就是新興列強. 所
謂新興列強, 就是指現代化和帝國化比較遲完成的國家, 例如美國, 日本, 德
國, 義大利, 至於俄羅斯則是因為革命重生為蘇聯而重新來過.
其中美國得天獨厚, 自身的地理優秀, 及後以門羅主義迫走了歐洲列強, 獨佔
了南北美洲. 所以是受害最少的國家.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其他列強, 就被迫困
獸鬥了, 他們剛成長完成, 磨拳擦掌時, 卻發覺已沒有任何殖民地可供他們去
擴張.
這意味著, 這些國家的原料和市場, 都要假手於老牌列強的殖民地, 例如巨大
的市場印度, 出產橡膠石油的東南亞. 如果大英帝國要貿易禁運這些國家, 他
們就會受很大打擊.
情況很像現在美國, 美國如果一心要針對某國家, 截斷某些重要原料和市場,
那些國家家, 經濟會急速萎縮. 英國就這樣掌握了重要原料和市場的航運. 也
很像現在臺灣的老人掌握了所有資產, 通路, 你要做生意創業往往要被他先剝
一票, 甚至他不給你活路走.
所以這些新興列強, 都處心積屢的想要把英國這個老傢伙削弱.
史大林和希特勒都是有這個理念的人, 不過一下擊碎大英帝國是不切實際的,
希特勒的構想是歐陸帝國, 你看他的「我的奮鬥」就很老實的說出來, 他希望
建立出一個陸權的大歐洲帝國, 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而不受英國的海權控制,
跟英國平起平坐. 因為他也清楚理解, 在海權上跟英國對抗根本不可能. 但在
陸地上歐陸帝國是有可能壓倒所有敵人的.
英國長期以來的歐洲政策, 就是平衡政策, 英國也意識到出現一個歐陸霸權對
於不列顛和平是一個威脅. 臺灣人可以想像一下, 英國就是不想變成臺灣, 會
受到一個全歐洲統合的國家隨時威脅解放英倫三島, 因此英國的做法, 就是令
歐洲長期保持制衡狀態.
自拿破崙戰爭以來, 英國的國策, 就是不管對那一方是否有好感, 一旦歐洲出
現一個強國的話, 而他們開始向外侵略時, 英國就會支援他的敵人. 使他們最
終受不了而撤軍, 維持目前的版圖, 妨礙歐洲統一在一大帝國內. 可以說, 歐
洲的小國都是英國的樁腳, 也是警戒, 他們平時很弱, 但是一旦受到侵略就會
得到英國的支援.
(對照組: 伊拉克對科威特戰爭, 美軍全力打爆伊拉克)
而史大林和希特勒的做法, 就是合作拔走英國的樁腳, 而偏偏那時候英國又出
了個張伯倫. 那位張伯倫兄怎看都是理想的政治家, 談吐溫文, 溫文儒雅, 知
書識禮, 外表也非常英俊. 可惜面對著史大林和希特勒, 他就是最糟糕的政治
家, 因為他的方針, 就是不要惹毛德國.
這樣, 德國和蘇聯就開始對他們的鄰居動手了, 然後在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
, 蘇聯進攻「俄羅斯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芬蘭 (在 1914 年臺灣還在日本時
, 芬蘭還在俄羅斯) , 羅馬尼亞被蘇聯吃掉了部份領土, 蘇聯也壓迫波羅的海
三國, 駐軍上去, 德國也在確定蘇聯不在捅他屁股後, 向尼德蘭和法國進行攻
擊.
就因為張伯倫心軟, 大家都察覺到天下走向大亂, 這時候英國議會終於對張伯
倫發火了, 整個議會叫這個儒雅的紳士滾, 張伯倫終於放棄了, 換上了一個好
戰粗魯的肥仔, 那傢伙叫邱吉爾. 邱吉爾因為一直主戰和擴張武裝而被人覺得
腦袋有病, (張伯倫上臺就是佐證當年的英國人還是心存僥倖)可是希特勒和史
大林的行為, 令到大家醒覺到這個瘋狂的肥仔可能才是先知.
邱吉爾上任的時候, 法國要投降, 德國則開始用火箭和飛機轟英國, 情況非常
的惡劣 (不要忘了一件事: 英國離歐陸比臺灣離大陸要近) , 打兩天英國就死
了八百人, 其實英國的情況已很壞, 美國人則一心想孤立自己, 英國的事關我
屁事? 所以其實美國是不想支援的, 但羅斯福理解到大局, 便不顧美國普遍的
反對, 向英國立即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包括船艦, 武器, 物資, 而英國也不顧
面子向美國開放所有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 邱吉爾直接說, 英國沒錢了, 你要
不要幫, 羅斯福答: 要.
(美國可說是從這一點開始繼承了前大英帝國的霸權的, 日後美國的強大, 是
因為站對隊, 繼承了大英帝國的遺產)
走到這點, 德國在歐洲的進擊就去到了瓶頸, 有美國的背書, 納粹沒有信心或
能力去解決英國.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因為得罪了英國, 英國自然地運用他們的海權優勢, 封
鎖納粹取得海外物資的渠道. 就是當初那個得罪海權國家就會導致經濟停擺的
問題, 既然無法再從海路取得了, 那怎樣辦? 納粹就只好向蘇聯取得這些物資
了, 也就是能源與原料.
也就是說, 納粹本來的計劃就是不想被英國用海權控制經濟命脈, 打到一半才
猛然察覺: 現在自己不是倒轉被蘇聯控制經濟命脈嗎? 蘇聯成為了納粹主要的
原料取得對象, 經濟因為蘇聯才能夠運作.
史大林擺明不是張伯倫這種乖寶寶, 如果蘇聯出賣德國, 向英美交好, 或者突
然截斷資源供應那怎樣辦? 這不是不會發生的, 就看看最近烏克蘭, 俄羅斯經
常威脅截斷天然氣供應來作政治壓迫一樣.
反正只要蘇聯一搞經濟壓迫, 德國就會玩完, 因為他會失去了所有戰爭資源的
來源.
這時候希特勒就醒覺到, 自己已經落入經濟上任由蘇聯控制的陷阱了. 史大林
跟希特勒貿易時早就設好了這個局, 你得罪英國的結果就是你的經濟不依靠我
就完蛋了. 所以史大林是棋高一著, 暗算了希特勒. 而面對這種情況, 希特勒
的補救方法就是: 兵貴神速, 盡可能在蘇聯還未準備好前, 揮軍將蘇聯的資源
搶過來.
不然只要再打下去, 要不就是蘇聯突然出賣了德國, 要不就是蘇聯已經準備好
軍隊, 你想打都不可能, 時間變得對蘇聯有利. 而希特勒夢想中的歐陸帝國則
根本不會實現. 沒有了不列顛海權的配合, 這個歐陸帝國的經濟根本就無法正
常運作下去.
(結果還是「魯梁滅國記」的豪華版, 有興趣上網查查這關鍵字)
希特勒就決定在德軍氣勢最強的時候, 向蘇聯動手. 單純看當時時機, 這個決
定是對的, 但這個對的決定, 是建立在之前走錯了幾步棋, 中了蘇聯招之上,
覆水難收下的補救. 史大林在戰略上比希特勒高一著, 但是希特勒動手還是比
史大林快, 被打時史大林也未成功動員, 所以初期德軍也是重創了蘇聯.
歐洲沒統一就去幹架, 是因為歐洲根本統一不了(打不倒的英格蘭), 統一了也
解決不了資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