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news.yahoo.com/%E6%B8%9B%E7%A2%B3-%E5%8F%B0%E7%81%A3%E5%8F%AA%E6%98%AF%E7%B4%99%E4%B8%8A%E8%AB%87%E5%85%B5-215003215.html
YAHOO、中時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澳洲及美國加州連續多年乾旱,超級寒流數度侵
襲北美,今年初全美8成地區籠罩在攝氏零下10至20度的低溫下。聯合國警告,如果不能
及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將面臨巨大風險。在台灣,異常氣候也成為常態。今年以來
經歷67年來最嚴重旱災,近期氣溫連續飆高,5月就可能出現限電危機。
為減緩暖化,今年底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可
望通過新協議,各國也將提出減碳承諾。對台灣而言,減少碳排放,不只是維護台灣的生
活環境,更攸關台灣的經濟命脈。
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警告,碳定價是國際減碳趨勢,但台灣
計算經濟成本從不納入碳排放,COP21達成協議後,台灣經濟發展將受嚴重衝擊。
台灣政府雖關注國際減碳趨勢,只有口水,缺乏實際行動。1998年為因應《京都議定書》
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決定「暫以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0年水準為參考值」;過了
17年,政府減碳目標反而倒退為「2020年降至2005年水準,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質疑,政府減碳目標不合理,「各國都要回到1990年
的排碳水準,我們卻在說2000年」。
不單減碳沒有企圖心,政府高層許多行動更讓人啼笑皆非。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簽署節能減
碳十大宣言,但內容不是計畫推動的政策,而是「改穿輕便服裝」、「少開冷氣多開窗」
之類的道德呼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批評,政府減碳應該拿出政策工具,
「不是總統脫西裝、不開冷氣就叫減碳。」
林子倫強調,馬總統雖提出減碳目標,但7年來沒有太多著力,「立法與組織都沒有到位
」。執政黨享有立法院過半席位,但減碳四法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及《能源稅法》卻
遲未完成立法。
他強調,「台灣沒有因應氣候變遷的整體策略及決心」,缺乏單一主管機關,多頭馬車。
環保署負責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研擬,但幾個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不
歸它管。
汪中和更直指「政府失職」,他說,溫減法與能源稅法無法通過,是因政府不積極推動;
沒有這兩個法,就像腳踏車只有一個輪子,減碳工作難有進展。
依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台灣排碳總量從1990年的1.14億噸一路攀升,2005年倍增
至2.62億噸,隨後幾年略有起伏。2012年台灣人均排碳量10.95噸,幾乎是全球平均值
4.51噸的2.5倍,高居全球第20位。
能源消費是碳排放主要來源,各國紛紛從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開發再生能源、建立
智慧電網等方面切入,透過能源結構調整大幅減碳。台灣政府雖也順應潮流提出相關方案
,但淪為紙上文章。
2011年政府通過《智慧電網總體規畫方案》,設定2015年前100萬低壓用戶換裝智慧電表
的目標,迄今僅換裝1萬戶。日前台電公司更以效益不彰為由宣布暫停,雖然經濟部隨即
重申政策沒有改變,但換裝目標變成2017年10萬戶。
再生能源也有類似狀況,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點出,從2001年至2013
年台灣再生能源成長不到1個百分點,2013年太陽能、風能等占發電比例僅2.13%。「政府
沒有大力推展綠能,不利於能源多元化及能源轉型。」
台灣政府「說得多,做得少」的表現,連國外人士都看在眼裡。林子倫曾與一位德國學者
討論兩國推動再生能源的行動,得到的答案是:德國碰到問題時會努力找出解決方案,但
台灣政府就強調問題,直接說不行。
馬總統宣示要推展綠色經濟,政府作為卻背道而馳。新的國際減碳規範即將形成,國際社
會不會放任台灣持續過量排碳。如果政府還是用口水來減碳,將讓台灣陷入極大的風險中
。
____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批評,
政府減碳應該拿出政策工具,「不是總統脫西裝、不開冷氣就叫減碳。」
請問洪申翰先生您二樓到一樓要坐電梯是何種減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