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一輩的女性(現在當阿嬤的那一輩)
習慣的取名用字:秀、霞、淑、玉、嬌、秋、碧、珠......
五六年級呢 大概就是:雅、婷、芬、芳、怡、慧、蓉......
七八年級 父母大概更重視小孩子的形象 很怕取到菜市場名
所以 最常用字變成了:詠、綺、馨、恩、彤......
甚至很多故意要取一些很少用到的字
最近就有聽過像甚麼"旑"、"旎"這種一般人幾乎都不太會唸的字
是說..
身邊有一些女性友人 可能覺得自己的菜市場名很困擾
就去改一個很偶像劇的名字 但好像效果都不好
不僅沒有新桃花、新升遷 人緣也比以前更差了
至少 在過往 大家聽到她的菜市場名 都會很有記憶點 是同伴之間的開心果
結過現在弄一個很給掰的名字 孤芳自賞 最後反而很後悔
大家身邊有相同的例子過嗎?
我甚至覺得 物極必反 曾經覺得被時代遺棄的事物 紛紛又流行起來
譬如粗框眼鏡、火柴盒、柑嬤店
會不會再過了幾個世代....
秀霞、碧珠、淑貞 這些名字又重新流行起來呢?
以後要是我有兒子 我就給他取名"傻逼"
如果是女兒 就取名"阿花"
保證 沒有人潮得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