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雄到底是什麼樣的角色,這件事情令人尷尬。
大概沒有人敢否定,在台灣走進民主化過程當中,林義雄所付出的犧牲,
以及他面對這樣的犧牲,展現的氣度。
世易時移,現在大家可以開喊多元民主,公開罵政府。
如果是在過往的威權時代,有多少人可以有這樣的勇氣,還擔得住政府特務機關的迫害。
這是林義雄或施明德,一直被尊敬的原因。
不過,就像底下這兩篇文章暗示的,有很好的人格氣度,不見得可以有好的政治判斷:
林義雄驚天一怒 把自己震下神壇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5059&pg=1
民進黨最怕林義雄意外攤牌 選不選總統?誰都攔不住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054
因為曾經對台灣政治,做過一般人無法想像的犧牲,
所以連朱立倫、郝龍斌都不得不重視林義雄的意見。
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馬英九、江宜樺提議的「核四完工、安檢,不運轉」,
這個意見難道不好嗎?
我想大多數民眾根本無法判斷,因為核電在台灣應該怎麼退場,
連學者專家都吵不定。
現在拉回來看,林義雄所說的,民進黨應該要全面禮讓第三勢力,
這個話如果是就著關心第三勢力的人來說,的確是可以這樣發言。
平心而論,不只國民黨有地方派系勢力的包袱,民進黨內部也有。
如果要造成體質的改變,換掉裡頭老舊的權力分佈,全面引進第三勢力是一個方式。
不過,理想終究是理想,作為民進黨的黨主席,只能站在民進黨的立場講話,
在民進黨有把握勝選的選區,不必要禮讓給第三勢力,第三勢力必須自己去拓荒。
在這裡,完全突顯公民團體和民進黨是有張力的。
學運至今,我想沒有人再敢完全肯定學運的正義,
唯一確定的是,情況更複雜,不知道怎麼關心起社會?
簡言之,要關心一個特定的事物,要對議題做滿正反方的功課,
而這功課對一般大眾來說,極不好做,可能也沒有能力去做。
再來,去做了之後,才發現:
一旦涉及具體的利益分配,做為既得利益者,很少人會願意放棄現有的舒適。
比如:看看南市的鐵地下化,公民團體和賴清德政府的張力,
撇開激情的語言,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在地民眾立場。
於是,學運可能已經破產,
或者應該說,它只教會我們原來多元、歧異的立場與考量很多,
不只學運團體內部有張力,民進黨內部有張力,兩者尋求合作也有張力。
行文至此,我們都還沒有扯到國民黨。
那麼,演變至今,我想說的是:似乎關心政治,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
或者,我們得接受柯P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政治就是利益的分配跟妥協。
「利益」在這裡不是負面的用語,而是每個人的立場。
※ 引述《hiokchi (連筱葳)》之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