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德國之聲
2.完整新聞標題:
臺灣: 華人閱讀世界的一扇窗
3.完整新聞內文:
西方和亞洲之間存在巨大的語言障礙。德語和中文之間也沒有任何共同點。儘管如此,臺
灣人對西方文學非常感興趣。這個小島成為傳播德語圖書的橋樑。
(德國之聲中文網)差不多在上世紀80年代末時候,臺灣開始成為一個新型的"閱讀王國"
。如果按照人口數量來計算,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像臺灣這樣設有如此多的書店。也幾乎
沒有一個地方的書店能夠像臺灣的書店這樣擁有如此多的外國翻譯作品。臺灣每年新出版
的4萬冊圖書中,外文翻譯作品占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英文版翻譯作品,但是德國文
學也開始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臺灣每家書店的圖書種類以及各家出版社每年在臺北圖書展上展出的圖書就說明了這一點
。臺灣女翻譯唐薇(音譯)認為,臺灣人對外國文化和語言的巨大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她
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小島上,因此對廣闊的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接觸陌生的事物。"
唐薇是將德語文學傳入臺灣的最重要仲介之一。她已將德國知名作家朱莉‧澤(Juli Zeh
)、柯奈莉亞.馮克(Cornelia Funke)和夏洛特‧羅赫(Charlotte Roche)的作品翻
譯成中文。她經常穿梭于柏林和臺北之間,向德國人介紹很少被他們重視的臺灣文學。
但是在其家鄉臺灣,她又大力宣傳德國作家的作品。相比之下在家鄉的工作要容易得多。
許多臺灣出版社都將德語圖書列入他們的出版計畫,而且取得成功。例如德國作家Frank
Schätzing的小說《群》或者是斐迪南(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短篇小說《罪行》
的中文譯本在臺灣是被閱讀最多的書籍之一。今年初夏,Schätzing的另一部作品《極限
》(Limit)也上了許多書店的書架。
臺灣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明義說:"大多數國家的情況都是國產作品的銷
售好于翻譯作品。但是在臺灣完全相反。"郝明義是臺灣出版界最有影響力的出版商之一
。臺灣圖書市場經歷了許多變遷,但是他所宣導的獨特市場規則卻在多年後依然使用。
語言技能提高
大多數德文翻譯作品都由臺灣商業週刊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已經出版了許多德國作家如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丹尼爾‧凱爾曼(
Daniel Kehlmann)和阿諾‧蓋革(Arno Geiger)的作品。該出版社總編程鳳儀(音譯)
認為,翻譯作品的增加要歸功於出版社編輯語言技能的提高。他說:"15年前我剛剛進入
出版社時,是每兩年出版一部德文譯著。現在我們每年出版3到5本這樣的翻譯作品。從前
我們有2位懂德語的編輯,如今有4人會德語。"
商業週刊出版社參加書展的攤位似乎年年都在擴大。此外,二月份在臺北舉行的一年一度
的國際書展重新成為臺灣最大和最有意思的圖書展覽。
對中國出版商的誘惑
臺灣的國際書展不僅僅受到臺灣人的歡迎。來自中國大陸的業內人士每年也來展會瞭解國
際作者的信息和圖書業的發展趨勢。臺灣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說:"中國大陸的出
版人和編輯都前來書展瞭解臺灣的出版情況。對於 中國出版商和編輯來說,臺北書展是
瞭解世界的一個視窗。" 林載爵不僅是臺灣著名的出版人,而且是臺北書展的負責人。他
的觀點受到其他出版商的贊同。他認為:一部來自歐洲的小說得以在臺灣翻譯出版,就等
於向中國和巨大的潛在讀者群體邁進了決定性的一步。
雖然臺灣使用傳統的中文繁體字,而中國大陸的標準字形是簡體字,但是兩者之間的轉換
很簡單,只要用滑鼠在電腦上輕輕點擊即可實現。困難的反倒是中國大陸嚴格的出版政策
。
中國的審查制度
臺北一家文學社的陳先生對中國嚴格的 出版限制深有體會。他說:"在中國審查制度仍被
廣泛應用。凡是內容涉及某些政治和宗教題材,或者性描寫占很大篇幅的圖書不是不能出
版就是只能有限地出版。也就是說,有些內容必須刪除或者修改。如果作者拒絕接受這種
干涉,書就無法出版。"
只要北京政府繼續嚴格限制公民的閱讀內容,臺北的出版物和書展就繼續是華語世界瞭解
西方世界最為重要的視窗之一。幸運的是這個視窗始終大開著。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goo.gl/vUpOqs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