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dori (哈...)》之銘言:
: 日本友人要來台北玩
: 說想看台灣的傳統建築物 要我推薦他北部知名的景點
: 一開始原本還覺得這不是甚麼難題
: 我左思右想這才發現 幹 好像沒有台灣傳統建築物這玩意
你的這個問題很大,基本上還是牽涉到台灣主體性的定義,
也就是什麼是台灣建築?日本時代蓋的官廳建築你認為不算,
那台灣普遍存在的老街牌樓厝算不算?
以這種標準來看,日本存在的許多西洋風建築也不算日本建築?
我想你跟日本人這樣說,他們一定不會同意的。
問題就在於,文化跟文化間有互相影響,
而要凸顯一個文化的主體性,那就必須在吸收外來文化時,
有經過思考、辯論、選擇甚至改造的過程,
日本對於西方建築的學習就有經過這樣的歷史,
這也正是台灣所缺乏的,所以你說的台灣傳統建築的定義的問題就出在這邊。
什麼是傳統?什麼是台灣?什麼是建築?什麼是台灣傳統建築?
這都是需要研究、思考、辯論,來產生屬於台灣自己的答案。
有人說這跟台灣長期處被殖民的狀態,而無法產生主體性的思考的結果,
這是一個還蠻合理的藉口,卻有可能凸顯我們這代人自己的無能。
1980年代以來台灣的確已經有一些這樣建築主體性的思考,雖然整體來說還不成熟,
但在歷史上來看,我們已經處於一個相對自由開放而有機會進步的年代,
所以不只建築層面,各產業、學術層面都必須把握機會來提昇自己,
不然幾十年、一百年後,我們還在靠邀台灣沒有傳統建築。
打了一堆廢話,來推薦你看幾棟我認為屬於台灣傳統建築的有趣案例:
1.大龍峒保安宮:
很經典的漢人傳統祠廟,這種大型廟宇你現在要在福建找到也不容易,
匠師是由郭塔(萬華師傅)跟陳應彬(板橋師傅)左右對場作,
對場作就是請兩組匠師,來比賽看誰做的好,是一種確保建築品質的作法,
最後由陳應彬勝出,但是郭塔不是很服氣的,
你可以在木雕上看到他刻了「真手藝無更改」、「好工手不補接」等字,
表示他的自信。
2.板橋接雲寺或泰山頂泰山嚴:
是上面提到的陳應彬的作品,某種程度上顯示了他的代表風格,
陳應彬的作品很多,尤其以專蓋媽祖廟聞名,
最著名的大概是北港朝天宮(現在改很多),
接雲寺跟頂泰山嚴都屬於中等規模,但三川殿的太子樓(重簷)是他帶起的風潮,
也是當時台灣少數能做藻井的匠師,
在他歷年的作品中,見到其不斷進步的技術,
不輸給當時泉州來的王益順(代表作艋舺龍山寺、廈門南普陀寺),
他雖然是承接了中國漳州派的風格,但是卻自己發展出獨特的技術,
突破了台灣當時寺廟建築的風格,
可以說是日本時代台灣本土大木匠師中的王者。
3.中和圓通禪寺:
大殿是日本時代台灣的新式佛寺,黑瓦屋頂走日本風格,
周邊的列柱結合台灣傳統寺廟與西洋風,
內部則完全是台灣的洋風裝飾,是泥水師傅郭德蘭的作品,
他本來是做一般街屋的牌樓為主,例如迪化街就有些他的作品,
用在佛寺大殿的室內空間,應該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案例了,
非常有趣,可以去看一下。
話說回來,我認為日本人除非是建築專業,不然你帶他去保安宮已經就會很開心了,
以上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