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0rz.tw/vZiDA
平埔族人自己支持用原住民族
可不可以不要看到是新課綱就只會反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48104151877784&set=a.169463649741842.32229.100000346230632&type=1&fref=nf
陳以箴
【反課綱的理由,原住民和你想的不一樣】
開始仔細研究課綱調整的內容,發現其中一則一直被引用的反對理由其實完全脫離原住民
族運動發展的脈絡。
_
爭議七:消失的平埔族
鑒於教育部召開檢核小組之由 -「符合憲法之檢核等」,原本舊課綱中所提及的「原住
民」,在課綱微調中改為「原住民族」,然而依我國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原住民族的
認定是須依法明文規定,現今為16個族。但我們耳熟能詳的平埔族,非在「原住民族」一
詞的涵蓋範圍。因此為配合現行法而微調新課綱的結果,是否意外地讓平埔族在我國現行
法律下,消失於臺灣歷史的脈絡當中?
(引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59020/)
_
這則爭議其實並不符合事實。這十幾年來,原住民族運動者在各式各樣的抗爭場合用語、
各級政府機構、法律文書上不斷地爭取、提倡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為的就是
要彰顯原住民族各族-包含十六族、和爭取正名中的平埔族群-的集體權利,這也是正名
運動的一環。
「族」是要看見原住民間的多元差異,避免總是被同質化為一種樣貌、簡化成「原住民只
有一種樣子」。固然原住民描述的是這群有相似的歷史、生活、被壓迫經驗的集體,可是
在內部仍有多重的文化差異和認同差異。
最重要的是,「台灣原運從『原住民運動』到『原住民族運動』,象徵著運動的主要訴求
從個人權利轉向『集體權』」。族群集體面對的困境,不只是原住民個人遭遇的生存問題
,因此原運訴求的目標要「從向國家要求平等對待、消除歧視,轉向要求原住民族自決」
平埔族群目前不被認為是原住民族的原因,在於未被國家核定,而非「原住民族」的統稱
方式排擠了平埔族群。在《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定義中,目前平埔族群既不是「原住民族
」,也不是「原住民」。
"第二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原住民族: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
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
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二、原住民:係指原住民族之個人。"
▶ 因此,如果真的在乎平埔族群能不能夠從台灣歷史的脈絡中浮現,要做的不是否定掉
「原住民族」這個原運成果,而是去支持平埔族群正名運動,要求國家正視平埔族群的存
在。你可以認識 沒有名字的人的故事,或是在這個星期六晚上收看原視 部落大小聲
Indigenous perspectives平埔議題節目。
▶ 如果真的在乎我們的教育中是不是真的能夠呈現出在地的文化和知識體系,那麼除了
反課綱之外,我們也應該思考,原住民族有沒有能自己教育自己小孩的選項,而不是只能
進到中華民國的教育體系,迫使下一代逐漸脫離部落。這一部分的討論還相當複雜,不過
,我們可以從關注原住民族議題開始。你可以參考【Mata Taiwan】網站:
http://www.pure-taiwan.info/
我是馬卡道族,我們是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