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是否營利單位不牽涉勞雇關係的界定,是跟整體預算控管及資源投入有關。
也就是說目前高教資源的運作其實是奠基於大學生及研究生擔任工讀生或兼任助理,
讓他們提供服務給另一群學生、老師及職員。
但是這樣的成本可能被低估,而學校一直以來都當成是理所當然。
首先,勞動被學校及教育部「學習」化,是罔顧學生有繳納學費及實習費等。
學校及教育部沒有看見這些教學、研究與行政的產能,有效節省了雇主時間與金錢投入。
然後,這些多出來的錢一直都被老師跟學校拿去,而不是還給勞動的學生。
這樣的體系究竟有甚麼好? 不只是勞動法上有疑慮,學術倫理上也是不妥當的。
※ 引述《ceiba5566 (Ceiba56)》之銘言:
: 公立大學不是營利事業,除了每年定期搶劫校友、出租場地之外,也沒啥收入來源
: 一塊餅就這麼大,再加上五年五百億已經逐步減縮了,餅還變小了
: 學校能花來請助理的錢就這麼多,一旦加上保勞健保的錢,餅當然被吃得更小了
: 政大、師大也只是冰山一角,之前台大就發生全體解聘了
: 爛攤子交由各院所自行決定錢怎麼發
: 假定一年可發一億的薪水出去好了
: 8000元一名助理,校方大概要再多花2000元幫他保勞健保
: 名目上8000,實支反而是10000。
: 本來8000元養個助理,一年花9萬6,整個台大可以請1041個助理
: 在改成勞工要保勞健保後,只能請833個助理,瞬間就有208人失業
: 而且8000的級距對學校來說非常虧,校方寧願再砍員額,把薪資拉高到1萬以上
: 這樣雇主的負擔額就沒這麼重
: 結果既得利益者(有工作的學生),當然爽上加爽,但沒工作的就去喝西北風吧
: 可以拯救岌岌可危的勞健保,替勞健保注入一股活泉
: 又能讓現在有工作的學生賺更多、賺更爽
: 德政,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