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rompter (Qu)》之銘言:
: 根據內政部資料
: 民國86年新生兒人數 32萬
: 87年 27萬
: 88年 28萬
: 89年 30萬
: 90年 26萬
: 91年 24萬
: 92年 22萬
: 93年 21萬
: 94年 20萬
: 86年次是今年大一新生入學的年次
: 接下來每年新生兒除了89年以外都掉到25萬上下
: 95年後新生兒就都沒20萬人了
: 野雞大學倒一倒是沒差
: 可是勞保、勞退、健保、公保(這個不會倒) 要繼續啃蝕年輕人
: 台灣要GG了嗎
新生兒不斷減少 是二十年前的的一半再多一點
學校應該會先倒掉半數以上
老師、教授、行政人員面臨失業
市場上商品沒人買 生產業、銷售業、服務業都會衰退
失業率增加
還有房市 青年人不足 沒失業領22K可能就算不錯了
談什麼購屋成家 購屋需求量不增
但房屋供給仍持續增加 房價會跌嗎?
你說要讓建商賠錢出售嗎?不會吧 只會鎖死不賣而已
接下來不管哪一黨執政
政府和產業界應該都會面對是否要鼓勵開放外資進來買房的問題?
讓外資彌補國內需求量不足的問題 面對資金的吸力 有人能說不嗎?
未來台灣的房價、租金將會由外國人 特別是中資所掌控
都市核心商業區將只剩下可以負擔高租金的銀行、整型診所、珠寶店、鐘錶店等等
其實平常生活有在觀察的人 應該都有發現這現象了
其實光看出生率還不太夠 應該要看人口整體結構
大家可以去行政院主計處網站看(記得下載open office)
今年台灣平均年齡已經來到40.04歲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剛剛算了一下今年到現在65歲以上人口占12.23%
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 台灣目前是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距離14%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也不遠了
以現在20歲這世代的年輕人來看 到未來二十年其實並不算年輕了
但應該對二十年後的社會來看 應該還是小於平均年齡
他們是國家重要的納稅族群
未來必須負擔社會上將近一半以上(已退休以及未成年)不必納稅的福利、醫療費用
肩上負擔越來越重
之前學運時 大人們哭夭年輕人沒繳稅沒資格爭權益 未來情況可能會反轉
扣除醫療花費外 老人向來不愛花錢
但市場就是需要錢的流通 怎麼辦?
台灣的未來真的很嚴峻 比大家想像的還嚴峻
不只經濟問題 還會有嚴重的社會問題
接下來
人才台灣待不住外流、外籍人士的引進也會是重大卻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增加出生率是個太龐大的問題 實在很難去處理
台灣的問題已經大到盤根錯節
所以之前看到塵暴新聞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台灣寶貴的年輕人又少了一些
又少了一些珍貴的年輕人來分擔國家的沉重壓力
撇除提高出生率的政策(只發生育津貼是不夠的)
我就都市開發的觀點給政府提出幾點建議(也算是有感而發)
首先
不要再開發新市鎮了!
鄉村地區劃入都市計畫 農地變建地
都市持續擴張 公共設施、交通路線都必須花費高額的經費建設
而這些費用都將轉換成未來年輕人要負擔的沉重債務
最前面提到 出生率下降 學校數目照理說該減少
鄉村和山區都因招生不足在廢校
但為什麼很多新市鎮卻不斷新設小學校
新市鎮真的有住很多人嗎? 去看看當地吧
設籍人口數也許只是用親戚人頭設戶籍以繳納比較低的土地稅而已
這是很弔詭的一件事
也說明未來資源將會越來越集中於都市
鄉村縣市邊緣化
到時候城鄉差距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六都也是造成問題其中的一環)
再來 不要再期待捷運拉長路線了!
正如前一點所提到的
人口數沒有增加 都市卻持續蔓延
路線越開越多 但旅運量卻沒等幅提升 開發成本划不來先不提
其實只是幫助炒地皮而已 讓房市日益脫離基本盤
泡沫越吹越大 未來一破越難收拾
大家有注意到現在臺北捷運有幾個站了嗎?
我本來猜大概六七十
結果一數已經破百站了 加上出口 平均應該隨便便就可以破二百處
每個出售案廣告都主打自己臨捷運站出口幾分鐘
冷靜想想 這樣的區位是有多黃金、多珍稀?
因為地方吵一吵就亂開路線
導致未來捷運路線減班 大家覺得不方便不爽搭 最終也是走向停止營運 又是何苦呢?
資源沒辦法做有效利用 到處都缺錢就不要亂花錢
台灣貧乏的財政狀況在未來只會更慘
第三 延續前面二點提到減少開發新市鎮以及城鄉差距的部分
人會老 都市內具有較充足的醫療設施 也比較好照顧老人
人口像向都市集中肯定是趨勢
所以都市內部老舊地區的更新顯得格外關鍵
都更是一定要做!
要怎麼讓原有的都市機能維持下去
避免都市持續向外擴張 或做蛙躍式的蔓延
現有的都市要怎麼讓高齡者自在的生活?
這都是都市地方政府要認真思考的事情
版面所限 以上大概就我的認知提出幾點呼籲
地方政府和中央真的要好好做事
現在的問題就有如露出海面的冰山 大到無法忽視
然而隱藏在海面底下的量體經年累月已經相當龐大
人民也要睜大眼睛 選出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政府
同時認清現實
別再讓慾望矇住自己的雙眼
不要再有捷運多開幾條帶動地方繁榮的迷思了
心想反正地方欠債又沒感覺
未來就會有感了 等有感也就很難救了
也不要想買房躺著賺的心態 你今天賺的
其實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來收拾
站在同舟共濟的心態上去思考整個族群、國家未來的方向
思緒會變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