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terwww (小宇宙之復興)
2015-11-10 00:09:52※ 引述《ally2012 (愛莉)》之銘言:
: 1.媒體來源:YAHOO新聞/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15年11月8日
: 2.完整新聞標題:「灣生」回誰家?
: 3.完整新聞內文:
: 文/張立本
: 最晚,「灣生」也終止於一九四五年。跨越這麼長的時間,跟著在臺灣的灣生、在日本的
: 灣生,或尋找日本的祖親,或追溯在臺灣點滴,無疑是困難的。也許因為年歲感、滄海桑
: 田,主角必然心情激動,聯帶著觀者也感動起來。好不容易循著記憶找到老友的家,對方
: 剛過世,怎麼不悲慟?
: 關於人與人的關係的、回憶的紀錄片,無疑易於賺人眼淚。《灣生回家》的節奏把我的情
: 緒也捲進去了,非常感謝。然而,老人與眼淚總是太尖銳的武器,我心裡這麼提醒自己。
: 好在片中也有笑。「有時候我還以為他其實是台灣人」松本洽盛先生的女兒笑著說。松本
: 洽盛也因為戰後沒有立即返回,從而學會了「中華民國國歌」。還有說台語說得七零八落
: 的富永勝先生,這些真真實實的片段,都讓我感覺「啊!原來是這樣啊!」
: 這些老人非常重要,他們展示了「人民」在巨大生存陰影中的複雜性。如片中提到,「很
: 多人去臺灣,與國家政策無關,而是自己去的」,因而表現殊異的情感。片中也多處展示
: 了「偶然性」,竟然「因為失戀而離家出走,就到了臺灣」這麼生活的理由都有。
: 我們也見到片山清子被送為童養媳,就不僅顯示「日本人」的內部差異性,也挑戰「殖民
: -被殖民」的粗糙二分。日本人當然也有窮苦人,隻身來台的女性、男性,為開墾自己的
: 命運。還有單純為了母親的墳墓而留下來的人。人民之間當然有另外的聯繫方式,這「另
: 一種關係」,才使得楊逵《送報伕》裡的故事,或小林多喜二《蟹工船》,是可能的。
: 更令人觸動的,或許是老地方的人民仍能或熟或稀疏地說著「日文」,配上熟悉的臉龐,
: 情愫更濃。富永勝靠臉型認出老友的兒子,毫無疑問的情感真實。誰,接觸自己曾經熟悉
: 的事物時能不感動?尤其戰後,幾乎以「趕回去」的方式離開,強制拋棄了熟悉的人、地
: 、甚至寵物?家倉多惠子們,都記得。家倉多惠子說與弟弟在甲板上唱歌,直到臺灣從地
: 平線上消失,然而此時配合著的動畫,卻是船隻從海平面消失,要說被海吞噬也好,從此
: 永隔。
: 但另一面,也許因為「灣生」代表著血統的不純正,也許如富永勝「日文發音很奇怪」這
: 種非常明顯的源由,使得灣生遭受歧視。是否是歧視反差了對「台」的熱愛?我覺得有待
: 探索。但清楚的是,當他們回到台灣,腦海裡曾經的、戰前的寧靜、祥和,統統湧了回來
: 。即使人事已非,空間變異。
: 可是為什麼,日本人能夠飄洋過海來?片中也提到了,因為「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經濟
: 衰退,所以很多人出外尋找機會。但更因為此時的日本政令宣導片中「沒有說這是殖民地
: ,都說這是日本群島最南端的大島」,臺灣就是日本。這完全凸顯了日本的侵略者姿態一
: 面。為什麼能來?因為戰爭。「灣生」的存在證實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真實性──然而
: 臺灣自己竟然還中性稱之為「日治」。
: 最令我動容的即在此,灣生老人們、或如松本洽盛的女兒,清楚知道必須清理「日本戰爭
: 責任」。同樣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優雅的家倉多惠子,她說了兩段話,其一,她事後知道
: ,原來臺灣同學成績如此之所以優異,是因為「要努力讀書,不要被日本人看不起。而日
: 本人無論成績如何,都可以入學」,她知道了非常驚訝,其二,她提到在海邊挖洞,若有
: 戰車登陸,女學生也得躲在洞裡面把戰車炸掉,「但是這樣我也會死。這種思想控管,就
: 是戰爭的可怕」直到返回日本,家倉多惠子才開始反省自己受到的影響。
: 灣生之口、記憶,證實了日本殖民侵略性,證實了意識形態操縱的全面性。即使是灣生二
: 代,也提出「希望日本以後不要再做一樣的事」這種看法。在這個議題上,我同時覺得好
: 可惜,台灣人竟然只會說「公道的看,日本完成臺灣基礎建設」這種我們於事後建構出來
: 的話語。
: 灣生的反思,不得不令台灣人感覺慚愧!而且可能揭開更深的錯位。家倉多惠子覺得「台
: 灣人都很好」;然而灣生們對臺灣的情感,可否與戰後六十年來,由「美國日本經濟支配
: 」促成的「新皇民化」式的「親日」,放在同一平面呢?灣生們的出現,是因為軍國主義
: ,灣生們反省軍國主義,但臺灣「親日」中有一部分人卻興奮著日本軍國主義復甦。
: 不只「灣生」,早在一九八九年五月號《人間》雜誌,就前往中國東北,或往菲律賓等前
: 日本侵略地,訪查「望鄉棄民」,這些日本人或自願,或被迫,留在了「前殖民地」。所
: 謂「自願」同樣是以戰爭為前提的後果。如果台灣人的日本情感要能與「灣生」的臺灣情
: 感對話,如果要通過灣生證實「台灣人」與「日本人」之所以情感深厚的一個側面,豈能
: 不反省軍國主義?尤其當灣生都知道這段深涉自身身世的歷史的陰暗面。
: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當權者,通過他們對人民的遺棄,才使權力差異釐清了。遺棄,在某些
: 時候是令人痛苦的,尤其這涉及到人們不能確認自身。李幸蓉就為了協助尋找外婆的媽媽
: 片山千歲的墓,以解片山清子終生以為自己被「遺棄」的痛苦。此「解」自然也是臺灣女
: 孩自身的解脫。
: 不曉得紀錄片拍攝時的實際提問是什麼?為何日裔老人們(灣生)都能侃侃而談?但我想
: ,一群本來對「祖國日本」毫無概念的人們,從長輩口中聽到陌生的祖國的樣貌,繁榮、
: 富庶的「大日本」,但實際見到的卻是滿目瘡痍、破敗、火燒,應該不得不認真思索「日
: 本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何日本會變成這樣的國家」?戰後巨大的創傷,激起了
: 巨大的反思。
: 但臺灣人的反思在那裡呢?可以在那裡呢?這部紀錄片,在我看來,隱隱地呈現了戰爭遺
: 禍。但是導演沒有刻意模塑這樣的批判視角,最終回到了比較人道的、人文的角度,讓灣
: 生凸顯各自個性中「身為人」的心胸,讓我們見到日本老人(灣生)的內在面。戰爭是全
: 面的,但是人在活著的時候的抉擇卻各有拿捏。
: 可是《灣生回家》究竟回了哪兒?豈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嗎?我並不感覺灣生們這樣想。
: 但是看片的臺灣人怎麼想呢?灣生的「記憶」能與臺灣的「現實」對話嗎?戰後逾半世紀
: ,在美國的太平洋戰略下,形成具有政治經濟階層性、依賴的「美日台」關係,從而產生
: 如今臺灣的「親日」。灣生能不能提供我們「另一種台日友好」的視野?
: 彈珠汽水,和「原住民朋友邀請躲去山裡面」的回憶,如果不能幫我們展開疑問、撼動習
: 以為常的情愫,則可能反成為太沈重的浪漫。
: 修訂於觀影後2015.11.06
: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s://goo.gl/mfBzww
: 5.備註:
: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劣文,請注意
灣生 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後代
思念台灣......
這讓我想到外省同胞 在台灣省居住 懷念自己的出生省分
或者是在台灣出生成長
天啊 這不是一模一樣 灣生不就是外省同胞的寫照
他們很多人思念中國各省故鄉 雖然人在台灣心念對岸
結果他們被說成是不愛台灣.....
不知道 灣生被歧視 台灣的人權團體會不會幫忙
畢竟 他們愛的是台灣......
人性啊 灣生老爺爺老奶奶 謝謝您
作者: jurkar (喬可) 2015-11-10 00:12:00
思念家鄉很好阿,但是灣生有想要日本統一台灣嘛?沒有嘛
作者:
odahawk (羊皮狼)
2015-11-10 00:12:00灣生想回台灣,外省同胞怎麼還不回去?
作者:
ooyy (潛藏)
2015-11-10 00:18:00台灣海峽沒加蓋 外省人想家可以游泳或是買機票回去
作者:
sixpoint ( ゚д゚)ノ☆( #)д`)
2015-11-10 00:20:00日本也沒加蓋啊 還免簽咧
作者:
recx (累科科死)
2015-11-10 00:22:00清朝也異族啊 算了你這種支那洗腦論的一定聽不懂
作者:
fishtime (正在尋找人生方向的魚...)
2015-11-10 00:31:00從意圖出賣台灣主權可看出外省「灣生」愛得是自己,而非台灣,與日本「灣生」真正愛台灣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請勿相提並論
作者:
iamchyun (是否執行BB2039.exe)
2015-11-10 00:34:00你的非洲同胞就不是同胞?你怎不去非洲認親?你怎麼沒有找猩猩當親戚?你們血統近似度95趴耶還是你沒讀過書聯這些常識都沒有?
作者:
peterwww (小宇宙之復興)
2015-11-10 00:45:00fishtime 台灣國從來都沒有 你醒醒吧
作者:
iamchyun (是否執行BB2039.exe)
2015-11-10 00:47:00所以你找到你的非洲祖宗了沒?不要忘本阿 你的非洲祖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