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本省人,源自於1945以降,
中華民國實質統治台灣,
在當時(其實直到現在也未廢省),
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一省,為台灣省,
而從中華民國非台灣省來台灣的人,就是外省人。
這是很精準的定義,
而且也反映這現代名詞誕生的時代背景,
就是台灣有朝一日獨立建國,或被中國合併,
這具有時代意義的名詞,私認為改稱是不智的。
中華民國統治台灣70年,
最直接的清洗民族手段為透過語言,
以北京官話將人民洗成單一語族,
這單一語族到了這代變成主流,
然後一方面鞏固自身外省人的優勢地位,
一方面高喊"都什麼年代了還在分本省外省"。
-
該是直視問題了。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講「都什麼年代了還在分本省外省」這種自欺欺人的話,
每次聽到就覺得鄉愿到不行。
外省人就是外省人。引用什麼"天龍人"…等,都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避重就輕,
認同台灣,甚至極台派的外省人,還是外省人,
確切的族群名稱,跟認同台灣的心,並不該有所抵觸。
同時也該歸還中性意義予「外省人」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