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q981334 (反記者,救台灣)》之銘言:
: 從古至今,在中國上發生許多次的分裂,但還是統一了,過沒幾百年又分裂。
: 一直重複這樣,還是想搞統一的理由在哪?
: 而且各地的人還乖乖被統。
: 歐洲的人被統一後過沒幾十年就開始分裂,變回原樣了。
: 明明可以搞,像是歐盟那種 經濟制度
: 或者像是美國那種聯邦制度。
這個題目很大。我主要從氣候、文化思想兩大脈絡來回答。
我最近在撰寫的一本書叫《氣候與文明》講述的就是氣候是如何影響文明的發生發展的。
其中有講到中國的大一統和歐洲的分裂。
中國之所以會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氣候和環境造成的。
中國國土的大部分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這樣的氣候主要特點就是雨熱同季和不穩定。
雨熱同季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理想的農耕區,糧食產量高,平坦的平原便于運輸和囤積
糧食。 這也使得中國很早就有了城市,且發展出了規模龐大的城市。為中國巨大的
人口規模奠定了基礎。也使得土地成為早期中國最重要的資源。也就是說,高產量的
糧食,適宜耕種的土地,奠定了中國人口的規模,也奠定了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基礎。
季風氣候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穩定。《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句話:河內兇,則移
其民于河東,移其黍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就是季風氣候區不穩定的真實寫照,及其
應對的辦法。一個王朝要穩定的話,必須擴大疆土,從而更有能力進行這樣的調節。
所以在那些四分五裂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想吞并彼此,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正如
孟子中寫的:天下烏呼定?定於一。
傳統上中國人都認為六年一饑,六年一荒,十二年為周期。實際上與太陽黑子十一年
的周期接近。季風氣候區降水的不穩定,導致了中國各個地區的勢力無法在一個固定
的領地相安無事的共存。必須控制更大的區域來降低本國毀於饑荒的風險。
而歐洲呢?地中海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氣候。最大的特點就是雨熱不同季,且穩定。
可以說與中國完全相反。這樣的氣候導致歐洲糧食產量低,不適合耕種水稻、麥子等
作物。只能種種葡萄等水果。這也是中國多糧食釀酒,西方都葡萄釀酒的原因。
糧食無法大量生產,就無法形成大的人口規模,無法形成大城市。本地無足夠的糧食,
就得靠貿易。人口規模低,就無法單獨去作戰,必須依靠聯盟行動。甚至靠雇傭兵。
這就是西方的特點。
氣候進一步影響文化。對中國來說,普遍的農耕為統一文化奠定了基礎。且人口規模
龐大的中原農耕區不斷吞并原本的土著地區。中原的人逐漸替代其他地區的原住民。
這樣一來,雖然一些習俗或語音會因為地域氣候以及混血的土著的迥異而有所不同,
但是整個一套中原的價值觀會原封不動的保存。特別是統一的文字、哲學體系、知識
等加深了這種價值觀的統一。這就是大一統的思想基礎。
而西方呢?因為氣候較穩定,文明和部族容易在一個地區固定下來。由于依賴貿易,
因此也比較重視信用和規則。因為脆弱的生產不允許他們隨心所欲的去破壞規則。
因此他們認為,與其用武力去攻打征服,不如容忍彼此的差異,用一些列的規則
形成一個貿易和生產的聯盟。這就是聯邦。歐洲的戰爭,基本不是為了宗教,就是
為了王位。這和我們中國的戰爭 有著巨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