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魯洨去過得國家不多,有美國跟日本兩國。
這兩國的設計邏輯大不相同。
美國大家都知道是大公路主義國家,
因此大多數的地方對開車都是很友善的。
房子跟房子之間的間隔很遠,很稀疏。
餐飲店是不多,但大多數的餐飲店外面都是大停車場,
讓你好好停車,不會停到馬路上。
日本不一樣,很擁擠,但日本大眾運輸發達,
你很難看到哪一個地方是大眾運輸到不了的。
而在日本鄉下,大眾運輸到不了的地方,
就跟美國一樣,餐飲店前面或旁邊就是停車場,
也不會讓你停在路上。
但台灣的邏輯很怪,我始終攪不懂。
舉林口為例就好,林口幾乎沒什麼大眾運輸,有也是到台北的,而不是在地的。
林口當地公車到不了的地方超多的,公車幾個小時一班的地方也超多。
也就是說,當地人如果要出去買便當,勢必得開車或騎車。
但林口蓋得超密集,根本沒有所謂的停車場,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因此大家只能把車停在路邊、甚至停在路中間,下去買便當。
怪了,沒設計大眾運輸工具,就把密度調低一點,很難嗎?
要把密度調這麼高,大眾運輸工具就要到位。
這我玩模擬城市就知道的事,主事者難道不知道嗎?
請問台灣都市計畫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