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還是房價的問題
以前房價是努力看得到, 追得到, 也買得到, 只要有努力
現在人你說星巴克, iphone, 其實人自己也都知道這些東西也只是在無奈生活下的小滿足
反正房子都買不起了, 難不成還不能吃好一點, 穿好一點嗎?
以前人不一樣, 養房養兒防老, 但現在人根本連孩子也不一定養得起
那麼拿這套價值觀套用到現在就不成立
你看看以前哪來那麼多職涯規劃, 追求自我
沒有呀, 因為30歲大都差不多婚的結了, 在繳房貸學費了
現在人30歲還在尋職涯階梯, 33歲, 36歲, 38歲, 一個個門檻這樣走
先不論因身份門檻較高的歐美, 現在人為了工作這是規事
規劃範圍都是北京, 上海, 新加坡, 香港, 整個範圍遠大於以前
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工作對以前人來說都是中高階主管(人生勝利組)的故事
但現在已經變成不得不那麼做, 因為薪資vs房價逼得不得以要40歲以下的人
努力找台灣以外的出路, 因為超過40歲大概就定了
問題是以前人40歲在幹嘛? 大概就是當個導護爸爸媽媽之類在改聯絡簿了
現在台北買房首購族平均是40歲(詳細好像是40-43), 這還得是買得起的人
這個情況可能只會越來越糟
這種情況下, 要抓的是機會, 說實在2萬和20萬, 差別已經不大
即使存款兩百萬, 在以前可能就可以混得很好, 現在你all in只能買偏遠老屋的頭期
還沒錢裝潢, 重點是貸款還不一定繳得起, 如果沒老婆沒小孩, 你all in幹嘛?
沒人會那麼白癡不存錢, 但是如果是全台灣的統計數字, 難道是全台灣的正值戰力的
40歲以下上班族都是白癡? 不可能, 要是台灣早就亡國了
我覺得這也只是一個無奈環境下的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