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jnjy (廢文我喜歡po)》之銘言:
: 昨天看一部戲劇 大明王朝 因為朝廷爛帳一堆
: 尤其工程預算不停的追加暴增 運費還選比較貴的路線
: 官員們吵了起來
: 張居正等人認為 為了防倭寇 蒙古
: 再這樣下去 預算會超支 所以內閣首輔 嚴氏父子
: 就趁機向嘉靖皇帝建議 把農田改桑田 出口賺取大量白銀
: 為了獎勵桑田稅收 還有減免
: 但農民大部分都不肯配合
: 沒田要吃什麼 說好的糧食補償 也沒下落
官方要徵收土地就直接收了,不會跟百姓囉嗦的啦。但是徵收還不如發放的多,因為
中國就是土地多,總有許多沒有人的荒地,就會由官府主導,發放給人民耕作。中國是農
業社會,把人民依附土地上,每年能收到他們的稅,大家不作亂,就算是太平時代了。
明代的收稅是採取「定額制」,收好收滿就可以了,收不滿的官員考績就倒楣,收太
多的官員,人家還要懷疑你是不是剝削百姓。而且明朝初期大規模統計過一次土地數字之
後,大多數的官員既不敢亂改,也懶著改,所以很多地方的土地、人口數字都是直接抄前
面的,一百多年來,數字完全一樣,根本是一筆爛帳。
有土地不見得是好事情,因為徵稅和分派差役的依據就是土地,所以很多農民寧願把
自己的土地登記在地主名下,以避免官府來收稅。平常這樣做是比較好沒錯,可是遇到災
荒的時候就不好了,因為政府會免除稅額,結果免到的都是地主,佃農還是要繳田租給地
主。有些有土地的農民窮到不能繳稅,只好逃跑了,結果其他的農民還要代繳那個逃跑農
民的稅,導致大家全都跑光,又要再發放土地了。
種桑樹的事情,是明代初期就在執行的。有一個詞叫作「農桑」,就是種田植桑,一
個是食物的來源,一個是衣服的來源,平常種田,農閒的時候就織布,兩件事情都很重要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告訴官員說:
近年以來,物產豐收,百姓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預防的計畫,不能夠因為短暫的
安頓就疏忽。朕命令你們官員曉諭人民,若有空閒的田地,都廣植桑棗,當遇到歉
收之年,就可以作為生活依靠。
可以見得種桑並不是壞事,有點類似分散風險,當農產歉收的時候,至少還可以用桑樹養
蠶寶寶織衣服來賣。於是工部官員命令每戶人家要在三年內種六百株桑樹,違者發遣充軍
。可是江南一帶環境好,農民會重價值更高的東西,所以幾乎都沒有依命令種植,地方官
深怕考績受到影響,上呈的資料都是偽造浮報的,中央政府通常命令發下去,地方政府很
少能夠貫徹的,都是一層敷衍一層。
本文徵引書目
1.史語所校勘,《明實錄‧太祖》(中研院版)。
2.[清]談遷著;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中華書局版)。
3.[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版)。
4.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