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EueP0q
旺報【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
高中歷史課綱又因新任教育部長上台而掀戰!回頭看看過去2年引起爭議的17條微調課綱
,其中「早期台灣」的部分就占了6條,被尊為「國姓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更
是站在「爭議17條」的風口浪尖上:綠營主張的敘述是「鄭氏統治」,藍營則傾向「明鄭
統治」;一字之差,究竟有何不同?
40歲以上的人,對鄭成功認知大概是:1644年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清廷入主中國,部
分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權繼續抗清,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海上勢力鄭芝龍1646年投降清
朝;其子鄭成功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奉明朝正朔,出兵台灣,1662年趕走荷蘭人(
荷據台灣1624~1662年,共38年)總計到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鄭氏家族統治台
灣21年。
歷代政府 禮遇有加
上述是意識形態偏藍的史記版、康熹版教科書,對鄭成功的敘述方式;這2個版本也不約
而同稱鄭成功時期為「南明時期」。
但偏綠教科書可不這麼看。包括三民版、南一版教科書,提到鄭成功來台除了抗清,其實
也是為其海商集團找到根據地;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鄭氏政權以台灣為中心,把蔗糖
、鹿皮及稻米銷往日本、英國,把金屬轉銷到東南亞,走私中國的絲綢和藥材,另從英國
購入軍火和棉布,海外貿易非常活絡。
三民、南一版課後討論也提到,其實鄭成功來台不到1年就病逝,鄭氏家族治台時間也不
長,但現在台灣各地到處有以成功、延平為名的地名、學校、廟宇,何以致之?教師手冊
的答案,除了鄭成功土地拓墾、行政區劃分、文教措施之外,也提到鄭成功是台灣首個漢
人政權,符合了「政治法統」的需求,歷屆政府刻意維護其聲威;至於日據時期,日本政
府則因為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其母是日本人),把他視為日台連結之源。
翰林版的課後討論更直接引古籍,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是大海寇,「據台灣為巢穴」,鄭
成功也僅是在台「糾集亡命」。但歷代政府對其禮遇有加,包括清朝對鄭成功追謚建祠,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他蓋開山神社,蔣中正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於延平郡王祠;1962年中
共大肆慶祝「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紀念」,暗示鄭成功的分量被「不成比例」地被放大
。
答案埋進荒煙漫草中
值得一提的是,各個版本教科書都提及,鄭成功之子鄭經和清朝多次談判,希望以「朝鮮
模式」,稱臣納貢但不剃髮,成為清廷的藩屬國,但被清廷拒絕。由於「南明在台灣」和
中華民國遷台微妙相應,這段歷史也令人浮想聯翩。
綜合來說,高中歷史課本裡的「國姓爺」形象,可說是一個鄭成功,藍綠各表。
究竟鄭成功是工具性地尊明朝正朔,實則要以海外貿易維生,世守台灣?或是確實以台灣
為反清基地,活躍的海外貿易是為了籌措抗清軍費?答案,都已然掩埋在荒煙漫草中。
(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