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廖坤榮倡大陸考慮台胞考公職
中央日報 2016/07/07 http://goo.gl/RdTz0j
台灣中正大學政治學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受到新政治文化影響
,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已在淡化,唯有經濟理性的寶劍可以打敗意識型態。兩岸關係進入賽
局博弈的同時,大陸應可積極考慮在「一國兩制」下,提供台灣青年赴大陸考公職、考教
師的機會。
廖坤榮為美國肯塔基大學政治學博士,學術專長包括比較政府與政治、政治經濟學、兩
岸關係研究、社會企業發展與實作等。
廖坤榮表示,兩岸關係先看當下兩岸認同問題。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新近公
佈的資料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比例約占6成;近期台灣大學調查也顯示,7成受訪
者認同兩岸是「一邊一國」、認同中華民國主權含蓋台灣與中國大陸約2成,認同中華人
民共和國主權涵蓋中國及台灣不到5%。
他分析,近期的各種民調顯示,台灣年輕人的兩岸認同,與中老年人有差異,這反映出
「國家認同」會因為「國家」經濟發展進程而出現世代差異現象。
廖坤榮指出,大陸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對民眾認同產生影響,其中對中壯年人的改變
效果較大,但對年輕人卻是反效果。後現代社會的特性之一,在於以多元化、差異性之名
去否定普遍性與統一性;從兩岸政治認同來看,可以去理解台灣年輕人展現了去中心、打
破中心威權、去一致性並追求差異的價值取向,從而衍生為打破中原政治中心論、追求台
灣差異,崇尚自我實現的政治價值,這在台灣年輕人之間更為明顯。
他強調,但是,台灣對大陸的經濟與市場依賴,從出口到大陸占總額的42%看來,在政
治上對大陸不認同、敵視的態度,卻想在經濟上對攸關台灣產業發展、個人前途與就業的
大陸繼續依賴,天下應該沒有這麼好的事。
他認為,台灣新世代的見解,對中國的認同已在淡化,主要原因除了「島國心態」外,民
進黨宣傳「台灣人當家做主」也大有影響。相對的,國民黨長期以來,反「台獨」方面的
論述能力太弱,在一中的邏輯論述與宣傳上也比較困難,所以一直處於挨打的局面,進而
產生了認同危機。
廖坤榮認為,改變台灣新世代的認知與想法,重要的方向是更清楚的讓新世代知道經濟
、產業、就業的前途在對岸。兩岸青年交流要鼓勵,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新創業也很好
,但陸生來台不應中斷。
他表示,台灣目前的工作環境不佳,工作不好找、薪資待遇低,大陸現在強調兩岸青年
交流,鼓勵創新創業,方向雖然是對的,但是尚難立竿見影。他認為可以從「一國兩制」
的內容來著力。
廖坤榮對中評社指出,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處於一種只有立場、難有是非的氣圍,「
一國兩制」在台灣已經難有理性討論空間。大陸應該就「一國兩制」提出具體的規劃內容
,讓「一國兩制」能夠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出現。
他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國大陸可以號召台灣青年赴大陸考公務員、考教師。
如果中央政府公職有國安考量,地方政府、鄉鎮公務機關總是可以吧;在開放台灣青年考
大陸中小學師資方面,可以開放自然、博物、數學、外語等師資。
廖坤榮認為,至於中南部,目前是民進黨執政的天下,也是台灣農林漁牧業重鎮,唯有
經濟理性可以打敗意識型態,兩岸關係進入賽局博弈,當民眾具體感受到兩岸關係好壞影
響經濟榮枯時,意識型態作祟的認知才有可能被打破。
他說,台灣未來的政治常態,預估應該是4至8年會有政黨輪替,蔡政府上台,目前也還
看不出短時間內會下台的理由,蔡英文也不致有陳水扁貪污的跡象,但蔡政府縱有8年執
政機會,甚或民進黨還有繼續執政的可能,政治上終究已不可能長期一黨獨大。
廖坤榮對中評社強調,兩岸關係已走向關閉、倒退,新南向政策也不被看好,兩岸正朝著
各項交流限縮,台灣產業往弱化、失業率飆高的方向走。「下棋比底氣、潛水看閉氣能耐
,底氣不足、憋不了氣的一方,也不得不浮出水面喘氣。」
他說,台灣的「國家認同」是受到台灣新政治文化所影響,但政治文化與經濟發展有高
度的相關性,政治文化的變遷多半來自經濟因素,兩岸統獨議題有高度的複雜性與連結性
,當人民的政治認同偏好,脫離了現實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的關聯性,也會改變人民
的選擇。
廖坤榮說,從「社會選擇理論」看兩岸認同,雖然「我自台灣人」認同不斷攀高時,但
個人對政治議題的情感的表述,並不能等同於社會整體福利函數,所以實不宜拿政治認同
作為兩岸政策理性的唯一基礎,執政當局宜審慎把握兩岸政策理性,創造兩岸共同福祉。
(閻光濤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