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veMakeLove (愛製造愛)》之銘言:
: 學子對東南亞語興趣缺 學者籲引進當地戲劇
: 中央廣播電台/陳國維-2016年12月07日 下午17:05
: 調查顯示,有近7成的台灣學子認為國人最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僅2.4%的學生認為有需要
: 加強東南亞語。對此,學者劉必榮表示,政府若要推展新南向政策,應善用影視產業的影
: 響性,設法在國內多播放東南亞電影或連續劇,讓學子能有機會對東南亞環境感到興趣。
: 金車文教基金會7日下午公布國、高中及大學生的國際觀調查結果,統計顯示,有高達8成
: 的台灣學子主要透過媒體報導了解國際事務,並有高比率的學生認為,日本及美國是對台
: 灣最友善的國家,其次是中南美洲邦交國、非洲邦交國及韓國。
: 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統計發現,度假打工、出國參訪、交換學生是學生們
: 最喜愛的國際交流模式;出國旅遊、未來發展及考試是學習語言的最大動機,其中,有
: 67%的學生認為英語是台灣人最需要加強的語言能力,13%覺得是日語、韓語,2.4%認為是
: 東南亞語。
: 對於調查結果,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指出,受到收視率的影響,台灣媒體的國際
: 新聞量不高,如果年輕學子僅從媒體中獲取國際訊息,相關認知肯定不足。
: 他提到,政府現在力推新南向政策,但從統計數據看來,學生對於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
: 化及語言不感興趣;他建議,可先從影視產業著手,讓國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東南亞各國
: 的戲劇和小說。劉必榮:『(原音)能不能夠我們多開放一點東南亞的電影、東南亞電視劇
: ,我們讓東南亞的一些小說能夠被翻譯,讓大家曉得東南亞國家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 劉必榮強調,學會外語不代表就有國際觀,像有些學生是為了打電玩,去學日語。他認為
: ,要增進學子的國際觀,不能光靠媒體或網路,必須透過政府、民間、學校各方都盡一分
: 心力,使其成為社會啟蒙運動,才能救得了這一代學子的國際觀。
: http://n.yam.com/rti/society/20161207/20161207006035.html
: 東南亞語是三小?
由此可見,蔡的南向政策,根本不可能成功。
台灣人對東南亞連瞭解的興趣都沒有,
不僅成年人如此,更是從小就是如此。
很類似日本在311之前的情況。
在311之前,絕大多數日本人根本對台灣沒有什麼認識,
教科書裡面對於50年的日治,只出現「殖民地」的字眼,
以及非常少,少到沒有重要性的介紹而已。
台灣有哪些日本總督治理過,可能台灣學生還比日本學生清楚呢!
現在的台灣對東南亞的認識,就像日本普遍對台灣的認識。
說真的,即使台灣在311援助過日本,
我也不覺得台灣在日本的知名度、日本人對台灣的瞭解,
有提升到多高的地步。
也許不少在東京的日本人大概會對台灣有比較多的認識,
但如果是在京都,可能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台灣是什麼地方。
這跟媒體報導的程度無關,而是居民關心的重點不同,
東京人可能比較有國際觀一點。
即使再次經過政黨輪替,台灣的焦點仍然是中、美、日、歐。
台灣人聽到蔡的南向政策,大概覺得那只是外交或經濟上的事情,
和個人的小確幸是無關的。
日本對台灣毫不關注在意,但台灣仍然很哈日,
台灣對東南亞毫不在意,東南亞有很哈台嗎?
沒有。
大部分人連泰國有些什麼明星大概都毫無概念,
對越南、印尼、菲律賓可能所知更少。
台灣在這樣的氛圍下,是不可能有機會南向成功的。
更慘的是,天然獨世代常唱衰的「一帶一路」,
裡面其實也不包含台灣喔!
一帶一路的目標,是建立起中國和西方的新貿易路線,
內陸直接聯繫以外,
南邊的海路則是追求比馬六甲海峽更短的航程。
這個策略的基本盤就是縮短貿易路線,降低成本。
天然資源、商品改走中國所規劃的新路線,
由於路線短會降低成本的緣故,
透過亞洲所有國家,包括台灣、日本、韓國民眾的消費行為,
不知不覺就會把整個一帶一路的貿易路線整個建立起來。
白話點講,即使你很討厭中國大陸,但你的消費行為,
會不知不覺地幫大陸把戰略完成。
從地理上來說,台灣、日本的地理位置都不好,
處在邊陲地帶。
如果把歐、亞、非大陸想像成亞洲,美洲就像是日本。
日本如果不是在亞洲第一個變法維新成功的話,
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成為亞洲強權。
美國如果不是因為兩次的世界大戰,也不可能崛起成為全球霸權。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歐、亞、非大陸一直都是主角,
美洲則是非常晚期才興起。
但生活在美、日活躍、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台灣人,
會有一種太平洋西邊島鏈至關重要、美洲地理位置優越的錯覺。
殊不知,這是幾千年來偶然一遇的時期而已。
持續的時間到今天為止,也才短短的100年左右。
連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策略,從路線看來,
考慮到的都只有東南亞,而沒有台灣。
仔細想想,台灣、新加坡能在地球上發展成今日的模樣,
真的是非常偶然,而且大致上脫離過去千年來的歷史常態。
看到台灣學生對東南亞語言興趣缺缺,
只能說台灣人從小到大都沒有什麼憂患意識,
而且由於剛好生活在歷史上偶然的時期中,
反而過度放大台灣在東亞的地位,
對於東南亞總有一種好像比較落後的瞧不起心態。
台灣在古代還只有一堆「部落」的時候,
柬埔寨就已經有吳哥窟這樣的文明過了。
台灣在亞洲,一直以來都非常邊陲。
我們只是剛好生活在歷史上的偶然時期而已,
缺乏國際化、多元化的台灣,隨著時間的拉長,
被淘汰只是遲早的事情。
另外,大家也不要太過度看待台灣的民主制度。
人類的歷史就是資源分配的歷史。
人類所有的制度,都是資源分配的制度。
古代的儒家文化,是假設「道德」作為資源分配的標準,
假想中國的天子是人間道德的至高點,
其決策具有分配天下資源的正當性。
事實上,權力之所在,就是資源的所在。
民主制度只是透過權力的分散,有別於君王專制,
對於資源分配以不同於古代的方式加以分配而已。
現代的貿易規則也是如此,用來分配國際間的資源。
民主制度並不是先天就是什麼了不起的發明,
更不是像國際關係學者提出的「歷史終結論」那樣,
會是人類最終的制度。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突破資源有限性的框架,
地球上也會出現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生活方式、制度。
總之,中國試圖在地球上改變由美國主導的貿易規則、資源分配,
台灣是在美國所建立的規則下,才有今天的發展的。
我姑且把美國所建立的規則稱為「邊陲勢力」,
因為美、日、台在地理上、歷史上都蠻邊陲的。
大家可以想像,未來的世界局勢,
就是位於地理、歷史上「核心勢力」的歐亞非,
會和「邊陲勢力」展開拉鋸戰。
台灣如果要能生存下去,就必須能有寬廣的國際觀,
不能去排斥或歧視東南亞。
對於東南亞的語言、文化,不能抱持置之不理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