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他這樣投資 6年250萬元變千萬
他的「真自由」,透過投資股市達成。
「財務自由」、「工作自由」是多少上班族夢寐以求,曾在電子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創意
市集設計商品販售,接案設計多年的38歲設計師陳喬泓說:「接案,常常最後被客戶左右
。」10年前從3萬元起步,6年前合計投入250萬元資金、現在翻轉成上千萬元,成為全職
投資人,讓他可以好整以暇接自己想設計的案子。
陳喬泓的台股投資功力,經歷3大階段磨練。
2006年2月開始、有2年時間屬於「盲買期」,以手邊3萬元、加上父母合資共20萬元,靠
著「聽說那支股票不錯」投入股市,前後賣過亞崴(1530)、力成(6239)、矽品(2325)、超
豐(2441)等電子股,2007年獲利60萬元,激勵他再投入資金合計達100萬元,孰料2008年
遇金融風暴,帳面上慘賠百萬元。
他並沒有因此逃離股市,反而開始積極閱讀,進入投資的「閉關沈澱期」。
因從事設計接案、時間彈性,原早上看盤、下午做設計,他把時間調整成上午看書,2009
年開始每天閱讀各式理財書籍,花3年時間閱讀上百本理財書。
他從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祖魯法則》中學到1檔股票合理本益比計算
方式,從「本益成長比」出發,運用「本益成長比不超過0.75、低於0.66更好」、「每股
盈餘連續5年成長」、「和成長率相比本益比不高」等條件,篩選出便宜飆股。
他從股神巴菲特左右手查理蒙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學會:「想成為優秀投資人,
不該頻繁進出股市,必需學會等待。」在便宜股獵人約翰坦伯頓身上學到:「在大家害怕
恐懼賣出時買進,趁大家瘋狂買進時賣出。」
他從大師觀念中歸納出挑股方法,2009年後陸續買進正新(2105)、統一超(2912)、佳格
(1227)等股小試身手,都有不錯獲利。
但真正淬鍊出信心的一役,是買進儒鴻(1476),進入「飆股期」。
2011年歐債危機,台股跌到6609點,他開始勇於買進,2012年佈局儒鴻,52~80元間陸續
買進,250元小量減碼、350元賣出最多,最高賣在392元,當時他持有20餘張、投入成本
約120~130萬元、2年翻轉成600餘萬元,獲利達470萬元以上。
儒鴻是紡織股,連他在紡織廠工作30年的父親也不認為紡織股會大漲,60元買進、破百元
出脫,多數股民會像他父親的作法、翻倍有賺就賣,但讓他有耐心等待的根基,在於購買
前嚴格篩選潛力飆股,「只要確定營運狀況不變,不要輕易賣出股票。」
觀察樂活風潮盛、當時儒鴻是加拿大崛起瑜伽品牌lululemon核心供應商,他持續關注營
收、淨利、每股盈餘,放到300以上才賣,主要考量股價超過300、本益比已超過25倍,若
獲利不能持續維持高檔,本益成長比易超過1(依祖魯法則應低於0.75)。
同時期他陸續挑股寶雅(5904)50元買進、100元賣出,美利達(9914)50元買進、200元左右
賣出,除留意財報訊息、他也留意經營者媒體訪談,「管理階層是否認真打拼?」「是否
有良好的誠信記錄?」像美利達董事長曾崧柱行事低調打拼,都是他選股時的篩選條件之
一。
打開他的電腦,運用Excel檔案細算持股財務數字,陳喬泓說小時候只會畫畫、數學很差
,因心中對於「自由」的追逐,6年從250萬元晉升千萬俱樂部。
不過陳喬泓也不是都是賺錢的,他分享去年賠錢經驗,指當時看好APPLE供應鏈買進可成
(2474),250~280元陸續往上買、400元沒出,最後跌到260~270元認賠殺出,持有10餘張
賠掉近百萬元,玻璃機殼對可成金屬機殼帶來的衝擊效應,讓他學到一課:「當時應該是
直接去買蘋果股票,因自己實在無法預測蘋果到底要使用何種機殼。」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61218/101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