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okoperfect (病態)》之銘言:
: 那種智力測驗
: 我都覺得參考就好
: 聰不聰明 其實能做的事差距都不大
本魯不專業的相關業者,謹說明一下智商是怎麼回事:
(以下智商指的是有些人會被偷偷帶到小房間去測的魏氏,不是紙筆測驗或網路遊戲)
大家高中都做過學科性向測驗,應該也還記得大致上的題型和自己的分數吧
性向測驗雖然和智力測驗完全不一樣,
不過智商140以上的人,性向測驗幾乎都會拿到全部滿分(99),
130-140之間的人,可能會有1-2個項目不是滿分,但也多會在8x-9x之譜。
智商的高低,就是看大腦的連結狀況好不好,
大腦類似雲端系統,連結狀況決定效能,
數字和記憶能力這類,可比擬為直向連結(單一項目的儲存量與反應速度)
藝文和創造能力可比擬為橫向連結(能迅速從多領域中調出大量相關資料供比對運用)。
大部分的人,大腦的各項目連結狀況會有差異,但不會差太多,
所以智商高的人通常所有項目能力皆強。
有些特例,如大家熟知的亞斯伯格症,就是對自我的部分連結過度,但對他人連結不足,
就造成亞斯伯格症對自己的事過度敏感、容易神經質,卻難以注意他人的事。
智商/或稱大腦連結情況的實際影響,
以性向測驗「空間關係」滿分的人舉例,
他們不太需要思考和計算,就可以把腦中所想的東西具現化,
並精確的規劃出零件或分解圖。
「語文邏輯」項目滿分的人,
可以輕易從零散的敘述中,歸納出有條理、系統化的資訊,
並準確地從事情的果(文章表現)推理回因(寫作動機)。
單以這兩項來看,能做的事已經比一般人多很多,
也能為生活增添很多樂趣,
但會不會得到「大眾」認同,仍取決於大眾對該領域的理解程度。
(例如對音樂了解不夠的人,可能覺得郎朗的即興作曲不如周杰倫,
如果郎朗周圍沒人懂音樂,郎朗可能會無人賞識,沒沒無名的過一輩子)
因此板友喜歡談的高智商低成就現象,
一大主因是大眾認為的高成就,多是商業成就,
也就是要求世俗化的成就,決策者需熟知世俗=多數人的思考,
這點對思考方式屬少數派的高智商者是先天的弱項,
如同以郎朗的音樂造詣,不太可能用周杰倫的作曲模式去創作,
或以舞台劇演員對戲劇的鑽研之深,可能對演偶像劇或當show girl根本沒有興趣。
再則,智商高的人因為知覺靈敏度和多數人不太一樣,
關心事物的優先度和價值觀也容易異於大眾,導致很難交到真的彼此理解的朋友;
有時他們對快樂的定義,也和多數人不太一樣,
即使得到權力和地位,他們也不見得開心。
所以智商很高的人,許多並不愛過度融入大眾,甚至覺得和人接觸愈多愈抑鬱,
往往過得很低調,或是說,他們的人生玩的是另外一套遊戲。
另有一說是睪固酮過量,會增強鬥爭心和競爭的企圖心,但卻會抑制智商,
因此智商高的男性當中,有不少人個性明顯比大部分男性內斂、溫和,鬥爭心也較低,
對物質享受的興趣也不大,反而覺得思考和自我挑戰能帶來的快樂比較多,
這些都是讓高智商者在商業領域裡無聲無息的因素。
我個人覺得魏氏測驗的性質,會將數字能力和記憶力特別強的人的智商測得特別高,
因此亞斯伯格的智商常常動輒150-160,
文學藝術這類擅長橫向連結的人的智商多半只在130前後,
一方面這種能力也不像其他項目那樣易於量化。
所以在有些領域中,表現最突出的往往是這些130的人,
且其水準即使160以上的人也望塵莫及。
這算是智力測驗的盲點和難點,並非高智商無用。
所以趁年輕多讀書,開發腦力、增強連結 還是有點用的啦
聽說大腦至少到40多歲都還一直在持續發育
本人不專業 只是經驗觀察
專業人士請小力鞭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