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考慮在美國生產iPhone,中國人喊別讓富士康跑走!
科技橘報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12/15/dont-let-foxconn-go/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越來越不像是開玩笑。
12月7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發布公告,正在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
借此擴增當地營運業務。
消息是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先捅出來的。他老兄跟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先生聊嗨的時候,
出示了一份聯合投資「承諾書」:軟銀和鴻海承諾在未來4年
在美國本土投資570億美元,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鴻海集團投資70億美元。
一年前,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就透露:已有一批約30人的團隊在美國考察,
準備布局與集團領域有關的人工智慧技術。
富士康有一百多萬員工。很難用一句話形容這家企業。
很多朋友對富士康的認知還是低端的血汗工廠,他們覺得富士康這樣的「低端企業」
趕緊離開中國,然後中國經濟就能更快地「騰籠換鳥」、華麗升級。
然而他們不知道,富士康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最扎實的成果。
如果富士康不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完成升級,一定會在中國之外完成。
在全民炒泡沫講故事的環境裡,中國實體產業真正有機會升級的,是富士康這樣有積累、
有資源、有生態連接能力的「傳統企業」,不是那些追逐風口的「新興產業」。
營收近兆元,是「BAT+華為」總和的兩倍
(註: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2015年,富士康總公司鴻海集團總收入約4.5兆新台幣,按當前匯率700億人民幣。
2015年:華為2882億,騰訊789億,阿里708億,百度490.5億。四家中國頂級IT企業的營
收總和是:4870億元。
鴻海的營業額是這四家企業營收總額的兩倍。
盡管鴻海集團(富士康)的利潤率偏低,但穩定性卻強於它的上遊。
不管哪家企業的消費電子終端做得好,都要跟鴻海集團做生產端的生意。
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曾經是富士康的大客戶,現在它們淡出消費市場,富士康更強大,
甚至回過頭把諾基亞功能機給收了。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百萬工業王國
富士康在5年前員工總數超過百萬人,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家百萬員工的工業企業,
工業流水線登峰造極的產物。
郭台銘吐槽「想到每天要管理一百萬人就頭痛」。但還是把管理做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牛
狀態。反應速度、效率,都不亞於小企業。連續十幾年裡,富士康霸占中國出口第一
(占出口總額約5%),旗下企業分居粵、魯、豫、晉等五六個大省出口第一。
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富士康製造。
郭台銘在一次採訪中說:「去年聖誕節在美國最暢銷的前十個產品,有7個是富士康做。
我想大家都看到這個報導。比如你手上這個照相機,這個伸縮鏡頭,就沒有其他公司做得
出來。這個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誰做得到)你告訴我,我馬上把那家公司買
下來。」
講真,中國實體產業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
富士康是中國改革開放工業史裡,集約性最強、鏈條最長、規模最大的集成者。上與頂級
品牌商連接,下與千萬中小企業連接。
郭台銘自己吐槽過苦惱:在台灣和大陸,都認為代工沒前途,沒有看到專利技術的有價值
,認為土地等等才有價值。
而研發、申請專利、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他堅持現在布局研發就是鴻海的前途。
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說:就製造業而言,蘋果對富士康看透程度,遠遠超過中國任何一
家企業。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開放出來,就可以提升(中國製造)整體的創新水平。
然而,中國當前對技術的藐視、對製造業的擠壓、矮化,已不能更。
中國製造要轉向中國創造,不是要淘汰富士康,而是讓它在中國的土地裡開放化、平臺化
、智慧化。
因為任何產業升級都要建立在已有的產業鏈生態、技術研發積累和上下遊連接能力上。憑
空是飛不起來的。
如今美國在搶富士康、印度在搶富士康,都不是空穴來風。
很多人覺得,美國成本還比中國高,印度人還比中國懶。但真正趨勢形成時,想挽回也難
。巨頭去哪裡,中小企業集群就會生長在哪裡。
實體企業講究生長環境和可持續能力。泡沫盛行,勞動和創造投入就貶值。他們只會把創
造性資產布局在他認為適宜生長的土壤裡。
福耀集團曹德旺已經投資6億美元在美設廠。
他的話是:
「 美國現在舉國上下在推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它的招商強度比我們中國高。
我在美國建俄亥俄的那個工廠,18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000畝土地以上,
大概我從猶太人手裡買過來,花了1500萬美金,再加上我修廠房又花的1000多萬美金,
整個項目大概投資4000萬美金,而美國政府補貼給我超過4000萬美金。」
從綜合成本角度,中國已不占多少優勢。如果沒有對勞動、知識、技術投入的支持,沒有
對實體生態的敬畏,沉迷於炒作和投機主導的泡沫經濟,富士康沒有理由留下。
郭台銘的感覺是:「大陸年輕人現在好像迷失了一點,他們希望一步登天。」
登天的夢總要醒。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如果富士康跑了,就連梯子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