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去蔣化 忽視歷史評價
旺報 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228事件今年滿70周年,民進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不只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近來也傳出
多起校園蔣公銅像遭移除或損毀。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維真認為,「政治是一時的,歷
史評價才是永恆的,」蔣介石完成中國統一及領導對日抗戰,確實有一定的歷史貢獻,無
需全面毀損其形象;評價歷史人物應回歸史學界,以減少校園與社會紛爭與對立。
楊維真擅長中國近代史及兩岸關係史研究,針對民進黨政府推動去蔣化,影響層面已擴及
大學校園,近來政治大學、中興大學等校皆傳出蔣公銅像遭破壞或撤除消息;對此,楊維
真認為,銅像本來就是某個特定歷史時空的產物,將其理解為偶像崇拜或紀念過往,皆大
有人在,但隨著政治環境變化,現在若認為豎立銅像有爭議,移除至他處保管,不啻是一
種選擇。
兩蔣園區 存歷史記憶
此外,桃園大溪慈湖的兩蔣文化園區不受到影響,不只持續販售蔣公商品,園區內依然匯
聚並陳設來自全台各地的蔣公銅像,以展示與記錄歷史的作法,來推展觀光並發展文創。
「這個作法不錯!」楊維真說,園區騰出空地展示蔣公銅像,不僅能保存歷史記憶,也能
透過園區來保護文物,避免銅像被破壞,免除有心人士以意識形態拿銅像來做文章,「讓
歷史就是歷史。」
每逢228期間,蔣介石的功過總是不斷被社會大眾重新檢視,但評價歷史人物,必須考量
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客觀詮釋史實;楊維真指出,國民政府時期,主要的治國理念仍
是民族主義,而蔣介石之所以被視為政治領袖,在於他在當時完成中國的統一,並率領對
日抗戰,這樣歷史背景不可抹滅,並有其一定的歷史貢獻與定位,不需要全面毀損。
陸為蔣平反 恐成主流
文史工作者武之璋則說,台灣社會追求本土化,學子普遍已不具備中國認同,歷經多次教
改,歷史課對於蔣介石的著墨並不多,書中提及與蔣相關的內容,多與228事件有關,導
致青年學子認為蔣介石是劊子手,才會出現毀損蔣公銅像的行為。
「當台灣社會持續追求去中國化、去蔣化,大陸近來卻積極投入研究兩蔣,甚至還為蔣介
石的歷史定位平反;大陸史料的詮釋方式恐將成為主流,台灣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話語權
將逐漸消逝!」武之璋憂心意識形態的過度操弄,台灣族群和諧將不斷被撕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500-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