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終於忽悠不下去了!納智捷瀕臨破產邊緣

作者: innominate (innominate)   2017-04-15 11:55:01
※ 引述《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之銘言:
: 我否定,史料也否定
: 孫運璿、李國鼎這些人的「事蹟」差不多全部都是「竊取」自美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的
: 功勞,孫運璿和其駐台經理V.S. de Beausset走得特別近,de Beausset才是草擬台灣
: 1950s「第X期四年經濟發展計劃」的主規劃者,而非無恥的李國鼎
: 你可以去翻《保衛大台灣的美援》,相關史料也被收進台大圖書館了,有個插曲是
: V.S. de Beausset的資料從美國被台灣民間學者(就是作者本人)挖掘回來,要送進
: 台大圖書館時竟然被刁難,據作者所說有一部份現在仍無法被外界查閱,因為孫運
: 璿的女兒就在台大裡面,作者對此非常生氣
: 而孫運璿三個月還是多久修復台灣電力的神話,當然也是超不要臉而且超智障超扯的
: 瞎掰
: 而潘文淵我不了解,不予置評,但凡是在類似的黨國背景和虛構的外省人優越論脈絡下
: ,一定都會被神話
: 沒想到版上還會有厭惡kmt的人,還不知道國民黨/中華民國並沒有建設台灣,只是竊占
: 美國人的功勞
: 因為美援本來直接給物資和資金,被ROC/KMT侵吞太多,差不多是ROC崩潰後,美國總統
: 杜魯門就說要改成協助他國發展,而非直接給錢了,於是美國不只給資金和物資,
: 還直接派人來規劃台灣的「一切」經濟發展和工程建設,差不多是每一間在台灣的公司
: 包括逃難來台者的公司,每一筆接收自美元的資金和物資通通都經過審核
: 有幾間逃難者的公司還被特別審核到小數點,原因你們懂得
: 當時的主規劃者就是V.S. de Beausset,然後被李國鼎竊佔多數功勞,其實李國鼎、
: 孫運璿這些人都只是他身邊的小弟而已
: ROC的「正史」號稱李國鼎草擬第一期四年經濟計劃,其實第一期四年經濟計劃的
: 代號是FY1952~1955,出現在美國人手上時李國鼎還在台船公司當空降的外行總經理
: ,根本沒有權限和機會去接觸這個。
: ROC的「正史」不過就是智障級的笑話罷了,看一些老中國裔學者還在那捧就覺得可笑,
: 然後還要逼台灣學生讀就覺得噁心。
: 三個字,不要臉,這就是他們建構外省人優越論的元素和模式。
: 若沒有這些美援,單純依賴ROC那些「好優秀的外省人才」,那麼根據西方各國的情報
: 單位估計,ROC將在1950年中迅速崩潰垮台
: 這才是對台灣好的,若韓戰沒爆發而ROC垮台,當時美國正在密謀與孫立人一起政變推翻
: ROC,重新奪回台灣。
: BTW 第一期四年經濟計劃代碼是FY1952~1955,原文是英文,美國人的手稿,在此↓
: https://tinyurl.com/k8crmmw
: 來源:台大圖書館,點進去睜大眼睛看看這是ROC外省官僚的,還是美國人的
台灣經濟發展階段論研究 - 國立中正大學經濟系
http://econ.ccu.edu.tw/academic/master_paper/080517seminar.doc
論台灣經濟發展的轉捩點, 許松根
http://www2.tku.edu.tw/~tbex/teacherUse/SKHsu/it1_3_4_3.pdf
日本學者朝元照雄 (2008) 根據村上敦「經濟發展10個階段模式」
中的工業結構與特色並援用Fei (費景漢) & Ranis (1997) 的「經
濟發展機制」之論點,來區分台灣戰後經濟發展之階段
1.第一次進口替代工業化階段 (內向型工業化) : 1950年代 (III)
2.出口導向工業化階段 (外向型工業化) : 1960年代 (IV)
3.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化與外向型重化學工業化階段 : 1970年代 (V、VI)
4.高科技產業之育成階段 : 1980年代 (VII)
5.高科技產業的海外市場拓展階段 : 1990年代~ (VIII)
日本學者石田浩 (2007) 對早期階段之劃分同樣承襲先前的政策主軸
分析方式,但增加及強調後期的產業升級與資本輸出特色
1. 經濟復興時期 : 1945~1952
2. 進口替代工業化時期 : 1953~1965
3. 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 : 1966~1973
4. 經濟的台灣化時期 : 1974~1985
5. 產業升級和資本輸出時期 : 1986~
個別階段的經濟發展與結構特色:
1. 經濟復興時期 : 1945~1952
─ 戰後經濟重建、恢復生產
─ 進行土地改革、經濟管制
2. 進口替代工業化時期 : 1953~1965
─ 美援幫助電力、水利等設施的改善,並肥料、製糖工業的發展
─ 1953年起著手實施經建四年計畫
─ 以培育以輕工業為主的內需型產業結構
二元化市場結構的出現 : 公營事業、大企業的內銷型導向
V.S.
民間企業、中小企業的外銷型導向
3. 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 : 1966~1973
─ 出口主力由農產品及農業加工品轉為工業製品
─ 採行所謂「便宜的經濟政策」: 引進外資、設立加工出口區
─ 日、台、美三角貿易結構的形成 : 引進日本的資本、機械設
備與原料零件,利用台灣相對低廉且豐富的勞動力進行加工製
造,再出口到美國市場
4. 經濟的台灣化時期 : 1974~1985
─ 日治時期留下的基礎設施與規模已明顯不敷使用
─ 強化基礎設施: 推動十大建設與十二項建設
─ 推行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化策略,發展煉鋼、造船和石油化學等重化工業
─ 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發展高科技產業
5. 產業升級和資本輸出時期 : 1986~
─ 主要工業國家達成「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1985),導致美元的幣值下跌
─ 美元貶值台幣升值使得台灣商品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再
─ 成本提升迫使勞力密集產業把生產據點移往海外
─ 開放赴中國大陸地區探親 (1987),進而帶動台商的對中投資與兩岸貿易的開展
─ 由過去的日、台、美三角貿易結構,轉變成日本、台灣、中國 (再輸往歐美)
的新三角貿易模式
─ 頒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1991),提供新興科技產業之研發投資租稅減免與
獎勵措施,致力產業之升級
台灣美援結束年代是1966年
之後被稱為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時代
開始加工出口區以及基礎建設的開展
這些才是李國鼎跟孫運璿被後人推崇的年代
台灣在日治時期完成初步的工業化
並且在戰後重建這些日治基礎
在1966年以前
加上美援的關係而穩定經濟並且得以進一步工業化
但這跟1966年後的關係已經不大了
更別提科學園區還有台積電了
KMT過度神化自己確實不假
但要說孫運璿跟李國鼎無恥?
我想這是另一種故意忽視歷史的極端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