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自由
2.完整新聞標題:
憂鬱症患者易感同身受 醫師︰要預防渲染效應
3.完整新聞內文:
2017-04-29
〔記者蔡淑媛、吳亮儀/綜合報導〕作家A女生前已是名人,她的尋短可能引發一種「仿
同性自殺」潮,精神科醫師提醒病情不穩定的憂鬱症患者或是正值鬱期的躁鬱症患者,可
能感同身受,提醒家長或親友應避免患者接觸或觀看報導,一旦得知有悲觀想法時,更要
趕快就醫。
求助電話
美麗境界關懷之友協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指出,憂鬱症易有悲觀、輕生的念頭,
感覺到強烈的無助感,尤其在面臨壓力、季節變換的時候,如果看到類似人物的行為,可
能觸動心情,容易感同身受,建議不要接觸或觀看相關內容。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附醫精神科醫師賴德仁說,憂鬱症患者倘若狀況不穩定,看
到這類事情,可能會仿效,要特別注意。他提醒,親友不要一味要憂鬱症患者「想開一點
」,患者發病時滿腦子都是負面想法,親友要做的是傾聽、支持、陪伴,如果無效,就要
轉介就醫。病人、家人親友和醫師是重要的金三角支持,尤其在發病時,謹記不做工作、
婚姻和投資買賣重大決定,以免造成遺憾。
低潮逾兩星期 就要就醫治療
國人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盛行率約十%到十五%,原因很多,有些是老化,有些是大腦神經
傳導物質不平衡造成。賴德仁說,憂鬱症不難治療,但就像感冒一樣,也會復發。若覺得
憂鬱、悲觀、人生無趣、吃不下、睡不著、什麼都不想做超過兩星期,就要就醫尋求治療
。
林本堂說,不少憂鬱症患者治療好後才發現憂鬱症這麼可怕,很慶幸有接受治療,不要害
怕或排斥治療,更不要以為只是一時壓力或是胡思亂想。
台灣精神醫學會前任理事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顧問醫師周煌智建議,面對憂鬱症或躁鬱
症患者,親友們要多「輪流陪伴」,並尋求醫師治療。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98174
5.備註:
生命還有希望 痛苦會過去 美會留下 請大家多多關懷 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