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前瞻預算遭打槍 柯P照蓋生質能廠拚年底前定址
原文:https://goo.gl/VujPPa
政府推動隨袋徵收,雖帶動雙北兩都垃圾減量,但隨之增長的資源回收及廚餘處理反成新
課題。為了處理每天約180公噸的廚餘,台北市政府打算在境內興建一座「廚餘生質能廠」
,日前還提出12億的「廚餘生質能廠及綠能環保園區計畫」,已向民進黨政府爭取納入前
瞻基礎建設計畫,未料,最後卻慘遭中央打槍。儘管不受中央前瞻計畫青睞,北市府仍決
定走自己的路,打算今年底前完成選址,估計花3年興建,最快2020年可完工。
北市府官員透露,遭前瞻計畫打槍後,將持續向環保署爭取預算補助;但「不管前瞻或環
保署給不給補助,這座生質能廠都是北市府的既定計畫,將依計畫照樣蓋」。
從現有垃圾處理場擇一
據了解,選址將從木柵、北投、內湖三座焚化廠,以及山豬窟、福德坑等北市現存的處理
場擇一興建,預計年底前就會公布地點,也有傳聞在內湖廠內興建的機率大。但北市府官
員對此不願透露,僅坦言,若選擇其他「非垃圾掩埋場」的地點,仍須經過變更都市計畫
等程序,加上「鄰避效應」,難度太高,因此從現行已是垃圾處理場的地點擇一興建,可
行性較大。
北市這座處理廚餘的生質能廠經費約10億、面積大約1公頃。原本北市府希望把這座10億的
廚餘生質能廠,連同位於福德坑掩埋場、約2億預算的「能源之丘2.0」太陽能光電廠計畫
,一起包裹成12億「廚餘生質能廠及綠能環保園區計畫」,向中央爭取前瞻預算,但據了
解,國發會認為相關計畫與環保署的綠能規畫重疊,最後打槍北市提案。
事實上,北市自2000年推動隨袋徵收後,垃圾清運量逐年遞減,更帶動資源回收率,但也
成了新問題。
隨袋徵收前,過去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仍超過1公斤,平均每人每日的資源回收量僅
0.051;但到了2010年首度出現垃圾處理方式的「黃金交叉」,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降
至0.41公斤,但平均每人每日的資源回收量卻增加至0.474公斤、已超過一般的垃圾清運量
。其中廚餘回收量,去年每日已超過180公噸,平均每人每日廚餘回收約0.069公斤。
然而,全台目前並沒有縣市蓋有廚餘生質能廠。以北市為例,目前回收廚餘的處理方式有
兩種,熟廚餘部分轉賣養豬戶,至於生廚餘則讓市府頭痛,除了木柵、北投、內湖處理廠
協助處理近一半的生廚餘,剩下來的另一半,每年需編列上千萬外包給民間廠商處理。又
因台北市境內並沒有堆肥處理廠,所以委外廠商必須先把這些生廚餘初步處理後,再運往
中南部的堆肥廠。
但廚餘外包,後續包括處理、運輸都是一筆開銷。以今年度為例,北市府原本編列1298萬
經費委外,但因今年運往中南部的廠商位置更遠,加計運輸成本後,原編列的預算竟仍不
夠用,只好再由「北市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基金」撥款支應。
北市府官員表示,未來生質廠蓋好後,不管生、熟廚餘都可直接在廠內處理,完工後預估
每天可處理200噸的廚餘,另一年還可發電約1188萬度。
大家乖乖的把飯菜吃光光好嗎 這樣柯北杯就不用煩惱惹(; ・`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