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就說數據了 數據哩?
下面說的問題都是馬還在的時候就有了
科技業一堆公司都不行了 台GG一堆人想進 可是一堆人想出來
就因為現在換蔡上台有人繼續提就反駁
跟教主說的一樣 文組就是有你這種人才會整天被酸
這篇文章根本就是照妖鏡
一堆人連這種顯而易見的事情還能護航
不就只是因為楊是泛綠的網紅
https://udn.com/news/story/6868/2442079
7大緊箍咒 國際人才來台就業難
根據國研院2017年3月公布的博士生出國意願調查,就回收5,196份有效問卷分析,3成3的
博士生未來5年內有意前往海外工作,未滿35歲的博士願意出國比率更高達5成以上,其中
又以美國、大陸為最想前往國家的前2名。至於遠走他鄉工作的原因主要以「國內就業環
境不理想」與「海外高薪與優渥條件挖角」為主。
此趨勢與主計總處在2017年所公布的海外就業統計相符。根據該統計,從2005至2015年10
年之間,台灣海外就業人口由34萬人倍增至72.4萬人,其中到中國就業占比仍最高,高達
58%。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人口國際流動中呈現「高出低進」現象。其形成的主因之一就是台
灣10多年來薪資沒有成長,甚至呈現「倒退嚕」,這讓台灣優秀人才想出去,各國也不約
而同積極挖角。
另一個原因則是政府為保護本國勞工,透過就業服務法及相關子法與行政命令,收緊外國
專業人士來台的工作許可。據統計,持有效聘僱許可在台工作的外國專業人士到2015年首
次超過 3 萬人。由於流出者眾、流入者稀,白領人才赤字難以避免。
相對於外國白領階級引進的困難,台灣卻引進大量藍領外籍勞工。據內政部統計,在2015
年6月底在台外籍人士(不含中國人士)共計77萬5,000人,86%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
外勞57萬9,000人,占總數74.7%最多,尚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配則有5萬1,000人,占6.6
%次之,兩者合計占我國外籍人士的8成1。到2016年底,外勞在台總數達到62萬4768人,
比台灣原住民人口54萬人還多,可見問題嚴重。
大陸薪資漲勢超越日本
中研院長廖俊智在2016年底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說,台灣攬才常遇薪水太低、退休年限等問
題。若以特殊待遇延攬人才,如特聘、特聘講座等,常被指控為肥貓。因此他建議台灣攬
才須提供誘因,不能以願者上鉤的方式處理。
台灣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屈居下風的兩個關鍵因素就是薪資與法令。首先就薪資而言,根
據主計總處歷年受僱員工薪資變動情況調查,在1987-1996年間,台灣年平均薪資增幅達
9.3%,若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的3.2%,實質成長率仍高達5.9%。但從1997年
開始的20年,台灣薪資成長率開始呈現停滯。在1997-2006年的10年間,薪資平均成長率
為1.7%,若扣除CPI的0.8%增幅,實質成長率已低於1%(只有0.9%)。但是2007-2016
年的薪資年平均成長率更差,只有1.3%,若扣除CPI的1.2%增幅,這十年年平均薪資實
質成長率只有0.1%。
而日本產經新聞2017年4月報導,將購買力因素考慮進去的大陸高級白領月薪近20年大增
近20倍,已超過日本。產經新聞引用日本綜合人才服務業者保聖那公司在2016年針對
1,313家在大陸投資的日本企業問卷調查指出,大陸近年薪資上漲快速,其中2012年的漲
幅高達10%,之後雖逐年降低,但2016年仍有6.79%的水準。該公司預估2017年大陸薪資
成長幅度仍可達到6%左右,此種薪資增幅以台灣目前難以跟上。
7大緊箍咒 國際人才就業難
台灣人才的另一個問題則是法令問題。退休法規只是冰山的一角,台灣若要引進優秀國際
人才,諸多不合時宜的法規與制度必須有所調整。
國發會在2015年針對在台外籍人士進行「外籍人士國際生活環境滿意度調查」取得1,200
份左右的問卷。分析後發現外籍人士在台面臨的問題均與法規制度有關。
1.簽證取得困難
由於就業服務法之限制性規定,以致我國對外國人來台工作簽證管制嚴格,外籍人才來台
申辦工作簽證等相關作業流程不但繁複,還須親臨3個政府機關辦理;相對於各國為便利
外國高階人才提供特別簽證,如新加坡「個人化就業准證」(PEP)」、英國「卓越人才工
作簽證」、美國H-1B簽證,台灣則完全不提供外籍人士長期尋職簽證了。
2.工作上的障礙
目前就業服務法僅准許取得永久居留之外籍人士可直接向勞動部申請個人工作許可,也可
自由轉換工作無須經雇主申請,但其餘外籍人士一旦離職,尋職及轉換雇主僅有6個月之
寬限期,這些限制也造成外籍人士轉換工作的困難。此外,自由藝術工作者無法申請工作
簽證、外籍人士配偶取得工作簽證不易、外籍人士無法教授「外國語文」以外之技術補習
教育、以及缺少單一平台提供就業媒合服務與相關就業資訊等,也都困擾外籍人士。
3.居留與入籍的限制
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規定,外國人在台合法連續居留5年,每年居住183日以上,得向移民
署申請永久居留。但縱使取得永久居留權後,該法仍要求應每年在台居留達183天以上;
即使外籍人士取得居留證,其子女也無法長期在台居留,當外國人要求申請歸化我國籍時
,必須放棄原有國籍,也是困擾之一。
4.金融服務的提供與利用。
在台灣,外國人申請信用卡常遭拒且貸款不易。此外,網路銀行功能及介面不友善,金融
英語服務不夠完善等問題,讓外籍人士無法輕易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5.稅務問題
台灣個人所得稅率高達45%,若加計健保附加,更高達47%,與新加坡、香港等競爭對手
相較明顯偏高,不利吸引高階人才。此外,台灣與外國所簽訂的租稅協定較少,無法有效
排除雙重課稅問題。縱使外籍人士在台納稅,在申報所得稅時也無法與台灣民眾享受到相
同待遇,例如子女教育費用無法列入所得稅扣除項目等。
6.退休與勞健保限制
除了65歲強制退休的規定外,對於外籍人士,欲加入台灣健保有 6個月等待期的限制,縱
使已合法居留之外籍父母在台新生兒也須等 6 個月始可納入,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也無
法加入勞退新制。
7.整體國際化環境不足
台灣對外國學校限制嚴格,以致欠缺外籍人才子女雙語教育資源、英語環境不夠友善(如
:各地路標及地圖未能採用與國際一致的音譯方式、各項申辦作業缺乏外語服務)、申請
手機需繳納保證金並限辦1組號碼、未能提供外籍人士有關政府部門及台灣即時資訊等問
題。
打破保護主義
早在1960 年代政府為鼓勵外商來台投資,訂定僑外投資條例後就有外國專業人士來台工
作,並在台灣經濟迅速發展後勞力短缺,從1980 年代後期開始引進藍領外勞來台工作。
例如:就服法第42條就楬櫫「本勞優先」原則,明確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
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除本法
另有規定外,外國人未經雇主申請許可,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第43條),凸顯該
法以保護台灣人就業為主軸。
其中與外籍人士來台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第46條。其明文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
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僅以該條所規定的11種類型為限,其中最為國人所熟悉的就是外國
語文教師(第四款),運動、藝術、演藝(第六款),以及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第九款
)。
但是該條也有多款涉及外國專業人才(白領)聘僱的類型,包括:專門性或技術性之工作
(第一款)、華僑或外國人經政府核准投資或設立事業之主管(第二款)、公立或經立案
之私立大專以上校院或外國僑民學校之教師(第三款第一項)、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
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第十款)、以及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
,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
定者(第十一款)等。
對於中國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或商務等活動,陸委會則另外訂定「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
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加以規範。對
於在台設有營運總部的台資跨國企業,則訂定「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之大陸地區人民申請來
台服務許可辦法」,允許這些跨國企業得調動企業內部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服務。
現行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的法規制度而言,除了就服法之外,還包括其他法規。有感於規範
僵化,政府改以政策推動,例如:行政院在2015年通過「創業拔萃方案」,採行「創業家
簽證」,希望以法規鬆綁及提供較其他國家便利之居留條件等誘因,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
創新創業。
由於「人才為興邦之本」,若無優秀人才,不論企業與國家均無從發展。欲吸引外籍人士
來台工作並非易事。在各國競逐國際人才、國內人才外流,人才赤字日趨嚴重下,除推動
修法外,政府各部門應採行較創新的措施來改變目前態勢。例如:科技部2017年4月公布
「海外人才歸國方案」,對45歲以下博士級人才返國除提供科學園區提供、協助子女就讀
雙語學校外,最高每年將提供5萬美金(約150萬元台幣)補助,若將此方案擴大至國際人
士更佳。唯有法規鬆綁與政策鼓勵雙管齊下,否則無法因應目前人才高出低進所帶來的嚴
峻挑戰。(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 引述《despairF (オタクペンギン)》之銘言:
: 先放個網址:
: https://www.facebook.com/PTT.TU/posts/10155059285851137
: 我文組,我認為楊教授講的很有道理。
: 她所言並不只是針對考生寫了什麼,同時也談到原因之一:主流媒體只會一再唱衰,
: 而平常課堂上的教學不會主動去談這些議題,通常沒有人引導高中生去對媒體(甚或
: 任何資訊來源)做出思辨,於是對主流媒體的信賴,就變成了照單全收。
: 這題給的題目是什麼?國際人才流動。要談到國際人才流動這種雙向的議題,當然不該
: 只有單向的片面評斷。另外則是,這題目出的是國際人才流動,難道台灣人的國際觀就
: 只有美國、中國和台灣而已嗎xD 英國脫歐可能造成英國民眾失去在歐盟工作的資格算不
: 算?日本為了解決老年化跟少子化且為吸引人才而放寬了永住權資格,這算不算?中東
: 石油國家為了吸引人才,提供大筆經費廣邀有能力的高中生及教職人員前往當地大學,
: 這算不算?
: 好吧講那麼多,我們就談台灣就好,確實台灣的人才不斷流往世界,但這並不是從現在
: 才發生,而是長此以往的現象,以前「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口號喊到都變
: 成歷史課本的名詞。所以在人才外流是普遍現象之下,台灣能做的是什麼?一則是直接
: 留住本土有才能的人,但這誠如前述,頗難;一則是讓國外的人回來,用他們的經驗再
: 拉拔後進。
: 在講亡國論之前,有關注過現在台灣有多少人願意放棄海外高薪而歸國進一份心力嗎?
: 新聞其實就很多吧?最近的就譬如批踢踢創世神跑回來弄了AI實驗室,而上面一開始貼
: 的影片就是台灣軟體人在產業會議上的發言,精簡版的,非常值得看完。或許有人已經
: 貼過了,但我覺得跟這議題也是蠻相關的,於是再貼一次。
: 個人的意見是,高中生接受的資訊片面無可厚非,我當年還以讀陳文西為榮。但鄉民不
: 知道是反串還是真的不知道台灣人才回流以及民間所做的努力的狀況(何況這例子還是
: 理組的東西欸),就急著酸文組的教授,坦白說我是覺得對事物看法的片面性,多個幾
: 歲卻也沒比高中生好到哪去啦。正反面的討論都該存在,認知是這樣。
: 這篇新聞的回文已經夠多了,再加上本魯是文組,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認真看這篇。總
: 之最低期待是點開最開頭的網址就好,這些前輩才真的是字字珠璣。
: ※ 引述《Kaoos (卡歐思)》之銘言:
: : 指考生暢談「亡國論」 閱卷師批:毫無論述根基
: : 2017-07-16 18:20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即時報導
: : 106年大學指考已結束,負責閱卷的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日前在臉書上發文,指出今年「國際
: : 人才流動」的論述題,有高達9成學生都以台灣為負面材料,談到台灣人才外流、鎖國,甚
: : 至有人說「亡國危機就在眼前」。楊翠表示看完將近700篇的「亡國論」,只見考生毫無論
: : 述根基,卻說得「台灣島上一片烏雲」,彷彿是島民不證自明的共識,此文一出,馬上引起
: : 網路一陣熱烈討論。
: : 楊翠指出,她參與指考國文科閱卷將近750份,閱完走出闈場,感到精神疲憊,原因就在於
: : 其中一題關於「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雖然題幹並沒要求談台灣,卻有9成考生都以台
: : 灣為反面材料,包含台灣鎖國、故步自封、不願開放自己、不知引進國際人才,導致競爭力
: : 降至最低點,從而誘使國內人才大量外流,人才不願留在沒希望的台灣,甚至有人說,亡國
: : 危機就在眼前。
: : 「沒有任何一位考生提出任何一個數據,證明國際人才進不來,國內人才流光光。」她認為
: : ,考生並未提出任何有效論證,卻說得台灣島上一片烏雲。好像這是一種常識,是定律,是
: : 不證自明的島民共識。她表示這種論調連看三天,被洗腦700次,走出闈場,像她向來正面
: : 思考的人,都覺得台灣真的快亡國了,沒救了。
: : 楊翠認為,台灣真的沒那麼差。2017年的台灣,也絕非歷史低點,問題應是出在媒體總是傳
: : 遞負面消息,同時她也認為題目出得不好,考生與閱卷者都是無辜的。文章一出,湧進大量
: : 網友在下方留言,有人為考生緩頰,認為指考當下不能翻閱資料與文獻,該如何分析政策背
: : 景、提出數據佐證?也有人認為與其怪媒體,不如怪考試政策有問題。
: : 對於論述的內容,有人認為外國條件比台灣優渥、中國以數倍條件聘請台灣優秀人才都是事
: : 實;有人則自認運氣很好能生在台灣,因為台灣的治安好、人民友善;也有人認為,每個人
: : 實;有人則自認運氣很好能生在台灣,因為台灣的治安好、人民友善;也有人認為,每個人
: : 都有各自的觀點,即使不認同,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想法。
: : 對此,台大校長張慶瑞表示,最近幾年,的確常有教師聘了沒報到,或是因人生規劃提早離
: : 開,或多或少能感覺到人才外流。他認為關鍵在於台灣的產業缺乏完整性,而薪資低迷也是
: : 原因之一。
: : 他回想,早期197年代,台灣的發展還沒起飛時,人才外流得最嚴重,但是到後來台灣經濟
: : 繁榮之後,許多人才都回國了,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大環境能不能與其他國家相較,他認為,
: : 人才流失是短期的現象,要看的是長遠的發展,若人才有流出與流進,最後能學程經驗歸國
: : ,反而是一件好事。
: : 他認為,台灣目前的半導體與生醫產業都還有發展的空間,建議科技部與教育部要共同研議
: : ,找到年輕人的未來定位,才能讓人才走出適合的路。張慶瑞說,對於目前師資外流的情況
: : ,目前已請各學院統計,預計再2至3周可有初步結果。
: :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86776?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