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ron ()》之銘言:
: 如果想讓裡面的人醒過來其實很難
: 因為眾人皆醉你獨醒的情況下
: 你可能會選擇一起醉而不是奮力抵抗
: 這也是他們會越來越龐大的原因
: 因此想要瓦解這種莫名其妙的宗教組織
: 可能還是得從根本下手才行
: 其實很多人都是因為內心脆弱才選擇加入宗教
: 所以裡面也很常看到一些台大的高知識分子
: 人之所以會脆弱徬徨無助..是因為沒有受過哲學洗禮
: 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早前看公視有討論類似問題,主持人提出很好的疑惑,就是宗教體驗。
不少人在所謂的禪修當中,確實感覺到身心的改變,這利益自然會增強繼續的動力。
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迷思,應該算是大多數人不太瞭解的。
"禪修" 與 "佛教",是否能畫上等號 ?
答案其實是不能的,但現在只要提到禪修,認知上自然都會與佛教畫上等號。
早在佛陀當年,印度有很多不同的宗教,大多有禪修,算是許多宗教修行的方法。
類似冥想、靜坐,像中國道家也有類似觀念。
這些在佛法稱為 "共世間法",當中分為四禪八定,並非佛教專屬。
而這些禪修境界,確實都會帶給身心上面的明顯變化,例如清淨、法喜、輕安...等等~
但在佛教的認知,這些都只是暫時性附屬品,並沒辦法根本上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
真正能解脫生死根本問題,必須證得所謂的無漏慧,也就是解脫生死輪迴的智慧。
但這部分,就必須依循 戒、定、慧三學 ; 聞、思、修三慧,來成就解脫智慧的開啟。
但問題也在於此,大部分的人對解脫輪迴這一個部分,並不感興趣,自然不會想瞭解,
多數人的想法,總覺得這一世得利益改變就夠了。
所以 "禪修" 是否符合正統佛教,who care ?
禪修能帶來直接的感受變化,這就足夠了,這也是為什麼新興宗教不乏高知識份子。
他們並不傻,因為他們也真修,也真有感受,所以信心很穩固 ~
但每個人修學的動機,一開始的目的是否跟佛陀一樣,恐怕非常難講。
一開始發心需求不同,引導的修行之路結果也不同。
現代 "禪修" 就有解釋模糊運作的空間,也因為模糊,所以就有 "機會"。
所以接觸佛法,先賢常講 "慎於始",先好好認識佛陀的一生,或許才不至於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