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 DOCTOR X 等日劇劇情描寫大型醫療機構裡的名醫或管理層醫生
因名利與院內政治的考量,選擇病人或醫療手段,造成"醫源性疾病",
想挽救病患的男女主角最後被打入冷宮或吊銷職照的故事。
如果日本也有一套與台灣相同的健保制度,以醫源性疾病為題材的日劇恐怕會
更聳動。
醫源性疾病
英文名稱:iatrogenic disease
指在診治或預防疾病過程中,由於不當的醫療行為或給藥而造成不利於
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依照藥源性疾病、 醫源性疾病、 診斷醫源性疾病之順序舉三例如下,
例1:1959年,"反應停"事件,孕婦為了舒解妊娠反應服用藥物"反應停",
全世界一共生出1萬2千名畸形兒。
例2:早產兒之醫源性食道穿孔,係指因氣管內插管、放置鼻胃孔、強力抽痰、
胸管放置太深、氣管內插管時喉鏡導致之傷害。
例3:中國一名孕婦因臀位(胎兒頭上腳下)難產羊膜提早破裂,
某婦產科主任採用美國雜誌介紹的"臀位自然分娩法"作實驗,
當時另一名醫師建議另行其他分娩法,勿採足位分娩,
但該主任仍堅持施用此法,最後導致產期過長,胎兒因吸入性肺炎窒息死亡。
健保制度與醫源性疾病的連結
因為健保配額(QUOTA,台灣人常說的扣打)有總額管制,
依醫院評鑑等級決定配額,各醫療項目都有額度規定,
譬如說超音波產檢總額若超標,醫院必須自行吸收後續的產檢成本,
(雖然健保規定保戶產檢的給付次數,但是醫院無法拒絕到院產檢人數)
當醫療機構以企業績效管理為第一考量時,做法上可以多利用冷門醫療項目,
彌補虧損。在商言商,市場有限(健保大餅)時,盡量促銷高獲利的冷門產品,
而賣越多賺越少的產品則放在角落。
單憑一己之力雖不易將單一醫療項目額度的FORECAST達成率控制在100%,
但至少可以team coordination讓該單位的醫療額度FORECAST達成率接近100%,
這是一個"截長補短"的概念。
某些醫院如公立榮民總醫院,他們的醫生不需要實際負擔健保請領的盈虧,
而某些醫院與醫師採用伙伴關係人的契約,雙方必須共同承擔盈虧。
一般醫療流程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