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楊開煌:習近平對解決台灣問題有自信
針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工作報告涉台談話,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20日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蔡政府一直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原則,在目標、方向不一樣的情況下,這代表著對蔡英文政府沒有任何期待,大陸是不會與台灣再做討論的,也不可能有蔡習會。
楊開煌指出,大陸認為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這代表著對蔡英文政府沒有任何期待,因為大陸的做法是傳統中國人的做法,所謂的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也就是雙方有相同的目標時,許多事務性的規則可以妥協。但是蔡政府一直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原則,在目標、方向不一樣的情況下,大陸是不會與台灣再做討論的。
楊開煌說,既然雙方道不同,習近平也不會考慮蔡英文的想法,所以有人認為會有蔡習會,他覺得這是不可能。他認為習近平是採取主動式統一模式,不管民進黨政府怎麼想,我就是要統一;我按照我的步驟來進行統一大業。以前採取讓利給台灣人民的方式,就好像在台灣做廣告,而現在則是讓台灣人到大陸去創業、就業,讓台灣人直接融合到大陸社會,然後可以告訴台灣的親朋好友,這就是像目前社群網站的廣告模式,讓朋友向朋友推銷東西。
楊開煌表示,習近平這種主動式統一模式,強調心靈契合,社會融合,生活一致,來達成統一的和平、統一做法是希望這個統一是不反覆,長久的,避免陷入像三國演義所說的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反反覆覆的局面。這是習近平對於和平統一的做法與以往領導人最大的不同之處。
楊開煌同時也指出,習近平的談話表面上看起來,所用的詞語都是以前曾經用過的語句,但他認為要從其背後的含義,其所代表的實力與時機來看這次習近平的講話。
楊開煌表示,就實力而言,現在中國大陸的國力跟以前相較,已不可同日而語,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力大幅躍升,所以現在說這樣的話,代表的是更充滿自信來展現其看法。所以習近平的報告上指出了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個意志、信心、能力就是有實力,有信心的展現。
他說,而就時機而言,從以前馬英九時期到現在的蔡英文時期,兩個對象是完全不一樣,但是卻可以講一樣的話,這一方面可以代表著,我就是要這樣做,你們拿我沒辦法,我也不想與台灣商量。
其次,他說,這也代表其戰略定力與自信,證明習近平有絕對的自信。因為前段時間傳出一些武統的言論,要在某個時間點之前拿下台灣,感覺上大陸會用很強勢的手段來解決台灣問題。事實上,大陸要解決兩岸問題,他可以用的手段很多,但是習近平還是用原來的方法來解決兩岸的問題,這代表著習近平充滿自信,覺得根本不需要使用到這些手段就可以解決台灣問題。
至於下個月的習特會是否對兩岸關係造成任何影響,楊開煌指出,兩個大人在討論事情,不會注意旁邊的小朋友在吵著要糖吃。兩岸問題在中美兩大國之間不是很重要問題,再加上中美之間有超過100個溝通管道,平均每三天就會見一次面討論事情,如果有任何風吹草動,應該提前都會知道。唯一可能的變數是特朗普對兩岸問題有可能不熟悉,把美國立場,所謂的不支持台獨,說成反對台獨。但這對兩岸關係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對於台灣內部對統獨的爭議,楊開煌以台灣人的四大焦慮來解讀,分別是:國家認同、個人身份認同、發展、明明知道問題的解答在哪裡卻又做不到。
首先是國家認同的焦慮:政府一直告訴百姓,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只要出國後,就知道除了那十幾個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外,其他國家都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因此只要在國外遇到問題時,求救無門。
其次是個人身份認同的焦慮。楊開煌指出,每天我們看中國書,說中國話,看歌仔戲,用中國的道德習慣來評斷是非善惡,我們從小所學的任何仁義道德的故事都和中國一樣,所以到底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雖然現在有許多天然獨的成長,但是他們與父母輩的溝通還是可以深深的感受出來跟中國的連結。特別是現在大陸一直吸引年輕人到大陸生活,這些年輕人到了廈門,一聽廈門人說話,就說你們也會說台灣話,但廈門人會告訴他,這是閩南話,台灣話就是閩南話的一種,這也會讓年輕人反思台灣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台灣不像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學中文,懂中國文化
,但卻可以認為我不是中國人。台灣與大陸因為結構上的因素,所以兩者深深的連結在一起,一定會認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第三是發展的焦慮。楊開煌認為台灣這十餘年來,自從民主化之後,發展停滯,到現在都還在吃老本。所以台灣到底發展要往向何方,台灣人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世界的時候,為什麼台灣人找不到位置?因為台灣人沒有參與全球化潮流的發展,比較有規模,比較正式的全球性會議,根本無法參加,得不到任何發展最新的信息,所以無法參與,認識到全球化的發展。
第四種焦慮就是我們明明知道問題的解答在哪裡,但是我們卻又做不到!楊開煌說,這解答就是一個中國,但是大家卻選擇民進黨,然後又解答不了問題。所以答案明明在,卻又無法解決。以目前整體發展看起來,民進黨政府還在學習,但在人才有限的情況下,因應全球化的格局和情勢,都只能扮演著跟隨者,甚至是破壞者。所以在全球化潮流中,台灣執政者無法跟上潮流,所以就耽誤台灣因應世界變化的發展。台灣要到全球局勢穩定後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但那時候可能已經沒有台灣的位置。這是台灣人最深的焦慮感,但是卻答不了這個問題。特別是台灣現在有個氛圍
,就是你回答了正確答案,但你卻被說成不愛台。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中國,台灣人的焦慮感永遠存在。(閻光濤編)
http://www.cdnews.com.tw/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37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