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點說明:(繁體中文 20 個字)
荷蘭模式中的「社會夥伴」,
過去好像很少被勞團以及政黨提及?(如果有還請鄉民補充了)
不知道有沒有對荷蘭較了解的鄉民可以提供想法的呢?
FB連結:
https://goo.gl/NVpfDM
FB內容:
昨晚(12/4)勞基法修正草案在包含勞團在內的
許多群眾抗議之下初審通過。已過晚間十點,
立法院外仍有群眾聚集不散。勞團透過擴音說著:
「一個月後(二讀)再來。」
但人群不受勞團指揮,依舊徘徊不去,警察依然戒備。
面對優勢警力,抗議民眾其實不可能再做什麼,
但也不甘心如同勞團說的那樣離去。
自從賴清德院長宣布勞基法將再修正之後,
諸如此類的抗議事實上經常發生。
而若到現場親身觀察,會發現除了勞團之外,
也有不少自發性的群眾,他們有些人帶著台獨旗,
彷彿在提醒被執政黨遺忘的諸多事情。
對於這類的抗爭訴求,
昨晚基進幹部跟基友討論出幾點現場參與的觀察與建議:
(一)勞團內容一再重複的短講,不過就只是在說「勞工很辛苦」,
這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實,因此恐怕未能增進自發性到場群眾對情勢的了解,
只是造成疲乏。
(二)自發性群眾的到場,顯示了勞工權益與公民參與政治意識的上揚,
就整體社會長遠而言,是好的發展。
對於政治參與的想像,不應局限於立法院內的黨派鬥爭攻防,
而應將「立法院外」的公民也納入考量。
反對修法以求保障勞工,是他們內心的真實。
(三)草案無論如何還是一讀通過,如何讓這些無處可去,
也不服從於勞團指示的公民不感到白忙一場,徒勞無功,
消耗了他們願意為社會正義付出的熱情,則是件困難的事。
最終這群人決定集體移動,徒步走到總統府外繼續和平抗爭,
並在那裡被動接受驅離。
照片中顯示的就是最後一群人在總統府外的樣子。
在台灣的情勢之中,人民經常感到沒有力量,不可能改變什麼。
或者誤以為不依附任何一個大黨,就找不到堅定的立場與方向。
但事實並非如此,
身為比檯面政客更愛台灣的我們,仍有選擇,仍有想像上的出路。
昨晚基友的參與建議,帶著些許的無奈,
但我們必須要說:
「把人民那份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的無奈,想方設法解決的人,
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跟政黨應該思考與實踐的啊」!
再次重申,而且真的很重要:
基進一直認為,在台灣面臨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
以及中國崛起跟進逼的時刻,同時中國對台的各項滲入,
也躲在經濟整合跟市場開放跟一體化的腳步中。
因此,在如此外在政經情勢的壓力下,
如何透由「新治理機制」的建構,把問題引導到更好的方向,
縱使當前我們暫時性輸了一場修法戰役,
但未來卻要連本帶利的贏回集體性的勞動權益的提升。
二戰之後,面臨著共黨可能利用經濟破敗滲入的情景下,
同時戰後荷蘭經濟百廢待舉,
為了避免意識形態對立讓荷蘭經濟重建陷入困境,
荷蘭政府在1950年創設一個以勞資政為基礎的三邊「社會經濟委員會」,
形成荷蘭的社會、經濟、產業與勞動政策,
並擬送內閣形成政策形成的基本草案。
後來,此種機制的精神,被稱之為「社會夥伴」。
此種創設,是一種新的治理機制;
如此,荷蘭遂慢慢往社會福利國度的方向邁進。
一開始,此一機制的創設,常被激進左翼跟社會主義份子,
視為是一種「階級妥協」,出賣工人利益,但經過幾十年的運作,
此一機制不僅讓荷蘭社會避免落入極端意識形態的對立與僵局中,
而阻緩經濟重建的步伐,
更讓荷蘭的社會福利得以隨著經濟發展而帶出更為公平的分配。
荷蘭案例的提點,讓我們知道,真正影響勞動權益的政策,
不只是勞動政策本身,更包含貿易政策、經濟政策以及產業相關政策。
台灣過往以代工經濟體在國際分工中卡住位置,
隨著中國利用經濟全球化而霸權崛起,
且在馬英九任內的跨海峽雙邊經濟跟市場接軌的措施中,
台灣面臨的難題困境,亟需具備政治領導力跟制度創設想像力的政治家,
以大破大立的方式引領台灣跨過當前的各種困境。
民進黨政府,
台灣人民真的再也受不了中國國民黨這個「離地」政黨的惡搞,
因此人民把選票在2014、2016連兩次集中給了民進黨,實踐徹底的全面執政。
拿出政治領導能力,利用治理制度的創設,
讓台灣社會中的每一個夥伴都能參與台灣的重建。
作為一個執政黨,難道不該是在這個高度,思考台灣真正的未來嗎??
了解基進黨的勞工主張: https://goo.gl/XmVLWS
加入基進之友: https://goo.gl/IvvF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