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08/1255860/
預防無差別殺人 學者研究5個月結論是…
授李茂生今出席發表會。林林攝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今舉辦犯罪防治研究學術發表會,台北大學特聘教授周愫嫻、
台大教授李茂生和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吳建昌首度發表「陌生者間(含隨機殺人)
之犯罪特性與防治對策」,研究發現「同理心」是一般人和隨機殺人者間最大的不同,
李茂生認為,要防範殺人事件,篩選出高風險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若社會的安全網能夠承接住即將犯罪的人,並挹注資源讓他不要往下走,
才能避免這類案件發生。
台北大學教授侯崇文今表示,台灣最近的殺人案件死亡人數是743人,日本是442人,
但我們的人口只有日本的18%,而台灣的自殺死亡人數去年是3765人,
每天都有超過10人結束生命,數字一直都很高,且包括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
台鐵爆炸案等都造成民眾精神傷害。
而李茂生今發言指出,這份研究做了5個月,把殺人重刑犯的年籍、判決,
選定人之後又做問卷,還有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去評估,如果沒有監所的配合
他們做不出來,李還誇稱「我從來不知道矯正署是這麼友善的單位」,引發一陣莞爾。
李茂生指出,隨機殺人應該是對象跟地點都是隨機,也可能找不太到動機,
但無差別殺人可能是因為情、財、仇等動機使犯案者心情產生波動,
進而沒有選擇性的去殺傷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因此他認為應該以無差別殺/傷人來形容陌生人殺/傷人案件更妥適。
至於要如何防範殺人案發生,李茂生認為,真正能夠改的,應該是二級預防的前端,
「在快要發生犯罪的前端,能不能弄個網把他承接下來,並針對個人提供資源,
希望在這個分歧點上面能夠彎到另個地方去,不要往下面走」,
因此李茂生認為建立Relation和Deta-bass的社會安全網是很重要的,
但他也點名衛福部在資源整合上非常不合作,因此他希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也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無差別殺人者和一般殺人者在生物學特徵上沒有特殊差異,
那可以下個結論,無差別殺人事件跟一般殺人事件其實沒什麼大差別,
「我們要防的是殺人事件,而不是無差別殺人事件,千萬不要再貼標籤。」
而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沈伯洋與談時指出,根據這份報告內容,
孤獨感跟同理心是屬於高風險因素,而去年美國一間名校針對64個殺人魔做腦部掃描,
歐洲也有另一個學者,針對歐洲約79位殺人魔做腦部掃描,
發現這些殺人魔有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的腦部有損傷,所
以導致同理心低落,加上脈搏特別低。而這位教授也幫自己也做了腦部掃描,
發現自己腦部也有損傷,脈搏才55,跟那些人差不多低,但他卻沒有變成殺人魔,
後來他思考了一年,做出了一個詭異的結論,是因為「愛」讓他沒有變成殺人魔。
沈伯洋藉著這個結果指出,我們如果以「孤獨感」和「同理心」
來表達一般人跟犯罪的人之間有不同,可是若我們的態度永遠是找到彼此的不同,
那兩者間的隔離感會越來越嚴重,媒體所造成的文化符碼也會導致犯罪離我們越來越遠,
那恐懼感會越來越加深,我們最後的刑事政策一定會是很差勁的政策。
(吳珮如/台北報導)
===============================================================
茂生的說法是很有問題的,最起碼他不能解釋鄭捷的案子。
再者,要防止殺人事件,靠他所謂的"教化"就能達成嗎?
這種"教化",難道不是激化社會對立,並讓更多犯人心存僥倖嗎?
總之,茂生話說得漂亮,但實際到底要怎麼做,他每次都沒提出辦法,
之前被質疑"有什麼辦法替代鞭刑"的時候,他也是說不出個道理來,
只會說鞭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