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解釋產品徵稅流程 參考「中國製造2025」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3202294
美國宣布對500億美元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並分兩批對總計1,102項產品徵稅,在美國
貿易代表署(USTR)發布對大陸徵稅清單後一個小時,一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舉行電話會
議,解釋美方產品徵稅流程 ,是將「中國製造2025」為重要參考。
財新網報導,首批約340億美元的818項產品,是之前USTR公布的1300多項產品的初始清單
,經公共評論後篩選的結果,這些產品與「中國製造2025」及其他產業政策密切相關,以
期藉此改變大陸的產業政策。
美國曾於今年4月3日公布初步清單,集中在航空、現代鐵路、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領域,
這次將之前公布的「其他產品」中的醫藥、電視等去除。
在5月中旬為期三天的關稅聽證會上,分別有一組醫藥和電視行業的代表,對位於初始清
單中的該行業產品徵收關稅提出強烈異議。
主因是這並不屬於「中國製造2025」的高科技行業,許多原材料或型號的產品僅大陸生產
,無法在美國或除了大陸以外的市場找到,即使少數能夠找到替代產品,因全球供應鏈,
也需花費數年尋找、磨合與建立合作,而許多依靠進出口的中小企業可能無法支撐如此長
的時間。
此外,對於醫藥行業,除了上述原因,任何新的合作夥伴,都須經過美國藥監局(FDA)
的批准,這一繁複的過程又將進一步增加醫藥行業的時間成本。
同時,此次美國政府的專家顧問又新列出284項產品,認為可以促使大陸改變產業政策,
和給予美國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但這些新加入清單的內容需要經過同樣的公開徵詢程序
。
上述官員透露,美國政府將在7月24日,就最新列入的284項產品舉行公開聽證會。
該官員還透露,對第二批產品,美國政府將會在接下來數周內開啟「排除過程」(
exclusion process),即給予美國公司機會,展示自己所需的產品無法從美國或除大陸
以外的其他市場獲得,需要從關稅清單中去除。
川普政府試圖透過威脅施加關稅的舉動,激發大陸全面改革產業政策,解決圍繞市場准入
、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
美國「301報告」還指出,大陸多個政府文件顯示出「頗具野心的技術產業政策」,包括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五年計劃」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
報告認為,這些計畫以自上而下、由政府驅動的方式發展技術,所提出的對外國技術的「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四個步驟中,每一個都是在大陸政府和產業的緊密合作中
,充分利用外國技術。
美國政府在301報告中指責「中國製造2025」,認為中方在其中設定了市佔和政府支持措
施,構成不公平競爭。
大陸商務部曾回應,這沒有事實依據,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曲解,「中國製造2025」
是公開透明的,目的是為推動大陸製造業升級提供戰略指引和指導,「中國製造2025」也
是開放、非歧視的,相關政策措施適用於中國境內所有企業,中資企業、外資企業都可以
參加。
曾任克林頓政府和小布希政府主管國際經濟政策副國務卿的拉森(Alan Larson)表示,
當前美國政界並不是把「中國製造2025」視為一種願景或抱負而已,而是把它看做將要落
實的「政策」,大陸能否明白美方的觀感很重要。
但從大陸角度來看,也不可能因為迫於美國的壓力,就撤回對大陸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這在政治上並不現實。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美國這樣的要求不現實,大
陸不會因為美國需要大陸這樣做就如此做。
也有美國專家認為,美國對大陸產業政策的認識有一定程度的誇大,拉森並不認為每一項
大陸企業在「中國製造2025」所認定的重要領域內的投資,都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即使這些領域有政府資金的支持,重要的是,美方的政策制定者不光要瞭解哪些領域有大
陸政府資金的投資,還要辨別哪些支持,會真正造成不公平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