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職棒小聯盟(MiLB)也正在打季後賽,
然而很明顯地,不管是媒體還是大眾,普遍只關心大聯盟的部分,
尤其是即將進行的基襪大戰。
曾經有個球員,叫做 John Lindsey,在小聯盟深蹲了 16 年(1995-2010),
在 2010 年 9 月終於以代打的身分,站在大聯盟的打擊區,
不料此時對手換了左投上場中繼,
於是時任總教練的 Joe Torre 下了個決定:再換一個代打。
於是乎,他在大聯盟的初登場只留下的紀錄是:Plate appearance - 1
At bat - 0
這遭遇讓我聯想到台灣某個曾經想角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
但不同的是,John Lindsey 的大聯盟生涯並沒有就此結束。
直到 2010 年的大聯盟球季結束,他總共出賽 11 場,留下打擊率 0.083 的紀錄。
從 2011 年至 2015 年退休之前,他仍然有持續在小聯盟與獨立聯盟出賽,
但已經沒有在大聯盟出賽的紀錄了。
今年球季也有個球員,Brandon Mann,在日本職棒與小聯盟蹲了將近 16 年,
終於在今年 5 月踏上大聯盟的投手丘,投 8.2 局,自責分率 5.40,WHIP 1.32。
老實說這成績還算 ok,明年之後還會不會有所成長,多少還是可以期待。
一般而言,天分出眾的選手,在小聯盟磨練個幾年,就有機會在大聯盟出賽。
能力更強者,不管是 18 歲還是 55 歲成為職業球員,
都有可能在小聯盟待不到一整個球季,就被拉上大聯盟,
甚至還可能加入職棒後立即成為大聯盟 MVP 級的球星。
此外,還有些特殊狀況,好比說規則 5 選秀,
會讓天分還不錯(但又不到 Bryce Harper 那麼頂級)的年輕選手,
例如王維中,從菜鳥聯盟直升大聯盟。
然而,在這些特殊狀況結束之後,通常還是會讓選手回到小聯盟,繼續磨練身手。
如果有個球員,在小聯盟打了 20 年,當然這恆心與毅力值得讚許,
但拉上大聯盟後的戰績會是如何,我個人傾向委婉地、默默給予祝福。
不知大家的想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