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紐約時報
2.完整新聞標題:
中國營養政策背後,"垃圾食品"公司的身影
3.完整新聞內文:
“快樂十分鐘”是中國政府發起的一項活動,鼓勵小學生每天鍛煉10分鐘。在一個兒童肥胖率令人擔憂的國家,這似乎是朝著改善公共健康邁出的值得稱讚的一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倡議及其他中國官方強調“鍛煉是最佳減肥方式”,卻沒有提及一點:減少攝入高熱量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的重要性。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商品已經變得無處不在。
根據兩項新的研究,中國碰巧傳遞出“健康最好”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可口可樂及其它西方食品飲料巨頭的手筆——這些研究記錄了這些公司如何影響了幾十年來中國在肥胖和乙型糖尿病、高血壓等飲食相關疾病方面的科學和公共政策。
研究結果週三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 (BMJ)和公共衛生政策期刊 (Th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上,表明可口可樂和其他跨國食品公司通過一個名為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所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的組織,與中國的關鍵官員建立聯繫,以避免西方各國日漸興起的食品監管和碳酸飲料徵稅運動。
這個簡稱ILSI的組織遍布全世界,其總部設在華盛頓,由零食業的許多巨頭資助,包括雀巢、麥當勞、百事可樂、百勝(Yum Brands)和可口可樂。它有17個分部,大多位於墨西哥、印度、南非、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對外宣傳自己是科學家、政府官員和跨國食品公司之間的橋樑。
但在中國,ILSI的地位高到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內部辦公。事實上,當被要求對上述研究置評時,該部門發出了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並非來自政府官員,而是來自ILSI中國辦事處主任。
其主任陳君石稱,該組織向來同時強調鍛煉與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其活動“是基於科學,且不受任何企業的影響”。
其與政府最高衛生決策者的密切關係遠遠超出了這些公司在西方所能實現的程度。
可口可樂曾在美國嘗試過類似策略:通過與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結為夥伴,並建立非營利組織全球能量平衡網(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以宣傳鍛煉——而非飲食——是該國肥胖危機解決之道的信息。但在2015年,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有關這些動作的文章,以及公共衛生倡導者後續進行譴責之後,該公司解散了這一組織。
據兩項研究的作者、社會科學家、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表示,在中國,ILSI從90年代後期便開始組織肥胖主題會議,支付參會中國科學家的行程費用,幫助打造旨在解決該國肥胖流行的全國性健康活動。
中國的公共衛生倡議幾乎一向都側重鍛煉,很少提及減少熱量攝入或減少攝入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的價值,而很多專家表示這對於減少、保持體重和改善健康必不可少。
“你不能光靠身體活動擺脫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營養學教授巴里·波普金(Barry Popkin)說。
波普金未參與此項研究,但他在中國工作了幾十年,幫助該國製定營養指南和食品政策——他說這些努力經常遭到與ILSI結盟的高官阻撓。
鑑於他的經歷,他說葛蘇珊的研究結果並不意外。“幾十年間,可口可樂和ILSI努力防止任何會使公共健康受益的食品政策,”他說。“他們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是很陰險的。”
在一份聲明中,ILSI稱其致力於支持“基於證據的食品營養研究”,且不在所運營的國家開展遊說活動或進行政策建議。
“ILSI不宣稱我們在40年的歷史中毫無差錯,”該聲明說。“不意外的是,在此過程中有過一些波折。正因為如此,ILSI分析了最佳做法,並致力於確保營養和食品領域研究的誠信。”
可口可樂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還通過提高透明度和停止為研究提供最大份額資金的做法,改變資助科學研究的方式。聲明還說,近年來,可口可樂公司通過提供一系列新的無糖飲料和改善產品的營養標籤,試圖解決中國日益增長的肥胖問題。“我們認識到,太多的糖對任何人都不好,”它說。
葛蘇珊的發現基於對中國官員和科學家的採訪,以及對可口可樂和ILSI製作的公開文件的核查。
她說,該行業的努力效果非常好,部分原因是中國缺乏自由的媒體或可能對這種關係持批評態度的監督機構。
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中國已經從一個飽受食品短缺之苦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深受肥胖和與不良飲食有關的慢性病困擾的國家。根據中國研究人員的數據,中國超過42%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是1991年的兩倍多。根據政府的調查,在中國的城市裡,將近五分之一的兒童肥胖。
這些增長與中國自1980年代開始的日益繁榮密切相關,當時中國政府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孤立之後,開始擁抱市場經濟。1978年,可口可樂是首批獲准進入中國的公司之一,ILSI隨後很快進入中國。為了尋找可以與之合作的有影響力的科學家,該組織找到合作夥伴陳春明,他是著名的營養學家,也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的創始院長。
1993年,陳春明成為ILSI中國的負責人,並一直擔任該組織的高級顧問,直到於去年去世。葛蘇珊和波普金說,陳春明強調了精加工食品和含糖軟飲料的有害影響,這對解決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起到了遏製作用。
在採訪中,幾位中國營養專家表示,他們不為ILSI與可口可樂等跨國飲料公司的關係感到困擾,他們為ILSI支持的研究人員的誠信進行了辯護,稱讚他們的專業誠意。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營養學教授何繼國表示,可口可樂只是強化了鍛煉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的觀點,而這一觀點一直受到中國執政的共產黨的支持。
“關鍵是,不管可口可樂或其他飲料公司怎麼說,這些飲料只是一種產品,”他說。“沒有人被逼著買它們。”
隨著美國和歐洲甜飲料消費量的下降,可口可樂越來越多地將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視為維持利潤的關鍵。中國是該公司的第三大市場。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歐洲公共衛生教授馬丁·麥基(Martin McKee)表示,ILSI和其它由行業資助的代表煙草、酒精和快餐公司利益的團體,在公共衛生官僚機構薄弱的貧窮國家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麥基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發表了一篇與這項研究相關的評論文章。他說,這類組織經常聲稱自己是獨立的智庫,但拒絕透露有關資金的詳細信息。
他說,這些組織支持和宣傳的科學研究有時會在吸煙、飲酒和汽水消費等有爭議的問題上混淆視聽。
“他們經常以一種誤導的方式挑選數據,同時把這些問題描述得非常複雜,讓人感覺什麼都做不了,”他說。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90110/obesity-china-coke/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