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國文考題連作者都不同意答案? 那誰規定的?

作者: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27:56
我之前也覺得作者不同意答案這件事很瞎
不過看了相關解釋後覺得滿不錯的
各位可以看看以下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以下轉貼有經粉專同意
轉貼自:深崛萌
———————————————————
【課本主編 #朱宥勳 野生踹共 :不要再讓國文科成為學生眼中的「猜心」或「通靈」科
目了】
#大學學測
關於剛結束的國文 #大考,出題內容引起多方討論
針對各種論點看法,請看課本主編朱宥勳如何分析
閱讀時間:10 分鐘
【 #作者不能壟斷詮釋權】
簡單回應一下 #馬世芳 老師,對於「#李宗盛 & #羅大佑」入題的困惑。
這裡要先說,馬世芳老師的回應,是我看過「被出題的作者」當中,回應得最好的,很清
楚地點出了「#作者不能壟斷詮釋權」的原則。
所有說出「作者無法答對這題,所以這題出錯了」的人,全都是文學教育不周全的受害者
。(而如果這麼說的人,本身就是文學教育從業人員的話,那我就直說了:他的專業能力
有問題。)作者本來就不保證「答對」,#因為同一作品可以有超過一種詮釋。
不過,馬世芳老師的文章當中提到了一個點,是很值得討論的:
「考題只擷取了文章中的一小段,答案也以這一小段為依歸,這樣合理嗎? 如果原文的
其他段落,有寫到不一樣的東西,難道通通都不算數了嗎?」
這個疑問,如果放在「文學研究」的場合,答案確實是「不合理」,因為研究者有義務把
脈絡搞清楚。
不過,如果這個疑問,放在「考試」的場合,答案就是「合理」。不但「合理」,而且「
非如此不可」。
【 #考試的「意義」】
這裡我要再次強調一個觀念:#考試是一種工具,它的價值取決於「#能否準確測出學生的
能力」。台灣人號稱很在乎考試,可是幾乎全民都不了解考試的科學原理,這其實滿糟糕
的。
既然是工具,那首先就要釐清:我們到底想考什麼?
我直接舉個具體的例子。假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的:
「小明跟小華十分相愛,他們的婚姻很穩固。
——不過,誰也沒想到,這份愛情只維持了十年。」
這篇文章就兩行。而我們 #只擷取了第一行當作考題 ,並且問學生:「請問小明和小華
是否相愛?」
答案是什麼?
答案是「相愛」。因為第一行只看得出相愛。
而如果今天有個學生看到這題,發現自己以前讀過這篇文章,他知道還有第二行的存在。
於是他回答:「後來就不相愛了!」這樣的答案是否正確呢?
很抱歉,這答案是錯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想考的是「閱讀能力」,你看到什麼就回答什麼。
我們不是考你「有沒有看過第二行」。如果我們給第二個答案分數,那就會造成嚴重的不
公平。因為這名學生展現的不是自己的「閱讀能力」,只是展現了自己的運氣。
這樣的考題會偵測到錯誤的東西,我們明明要測的就是「閱讀能力」。
同理,回到馬世芳老師的文章,這狀況是一模一樣的。確實,在考試的脈絡下,由於不可
能全文徵引,所以常常會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然而這並不是考題出錯了,也不是在定調
馬世芳老師的文章「就是那個意思」,而只是顯示了「這個斷章、只能取出這些意義」。
這是 #測驗編制理論的基礎。
【 #不要再讓國文科成為「猜心」或「通靈」科目】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很奇怪,我換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說法好了。這種考題是在測什麼呢?很
簡單,就只是測試一種科學精神: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沒有看到證據的通通不算,如此而已。
希望大家能夠明白:能否讓文學的教學現代化,這是簡單而關鍵的一步。不要再讓國文科
成為學生眼中的「猜心」或「通靈」科目了。
而這樣做的好處,除了比較科學化以外,還有個有趣的效果:根據統計,新題型考出來的
結果,「#城鄉差距」反而縮小了。原因不難想見,因為如果只要當場判讀就能作答,都
市小孩的文化資本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優勢了。你多看過幾部電影、幾場戲、幾本書,差異
都不會那麼大。
這不正是大家一直希望看到的情況嗎?
-
———————————————————
我是覺得解釋滿不錯的
然後
拜託針對內容討論
別看到作者是朱宥勳就直接end
作者: errard (I love GMAT)   2019-01-27 13:36:00
問題其實是馬的原文而不是題目,那種敘述方式非逼讀者反覆閱讀才能知道論點馬關於越懂羅大佑與李宗盛越容易答錯的評論也是很古怪
作者: EXPCDR (EXPCDR)   2019-01-27 13:39:00
內容不錯 推
作者: errard (I love GMAT)   2019-01-27 13:39:00
本來這就不是考流行音樂素養而是考閱讀測驗前幾篇評論國文科考試藍色窗簾更蝦,這種考法單純搜尋文章有寫到的就能選,單純考紙上搜尋功能而已
作者: ddddd014 (宇瑞)   2019-01-27 13:42:00
推,考試考的是對文字材料的詮釋能力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3:00
整篇廢文,是解釋了什麼?
作者: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45:00
解釋閱讀測驗給多少內容,就答多少內容,避免有人閱讀過全篇文章這種資源差距,或者要你通靈作者想法這種鳥事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8:00
文章內講考題有什麼就答什麼,那哪會有藍色窗簾爭議
作者: alatemint (祈)   2019-01-27 13:49:00
既然同一作品可以有超過一種詮釋,那為什麼會有標準答案?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49:00
實務上就是一堆老師用藍色窗簾當正確答案
作者: spursmanu (三重鬼切)   2019-01-27 13:49:00
作者: Fice (Fice)   2019-01-27 13:50:00
這篇廢文把實際情況反過來講,是解釋了什麼?
作者: Zuiho (瑞鳳)   2019-01-27 13:52:00
如果用一個作品可以有不同解釋堵作者的嘴 那我為什麼不能用這個理由堵教育部標準答案的嘴?什麼作者不能壟斷解釋權 那教育部那群比作者更懂他的作品所以解釋權比作者還高?
作者: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3:59:00
裡面不是有舉例了?照上面的舉例,只給第一句話,就算看過文章的人當下也只能選「他們相愛」這個選項呀。閱讀測驗給了多少訊息,就只能從中選擇答案,這就是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而解釋權是否比作者高,裡面也提到,如果放在「文學研究」那就不適當,得看整篇文章;但若放在「考題」,他要測試考生懂不懂文章內容,那這樣的斷章取義是有目的跟意義的。回Fice大,文章中也提到,那樣的教師「欠缺專業」呀欸不對,欠缺專業的是認為作者答錯答案就錯的老師我也遇過胡亂解釋的老師,不過那跟這篇文章無關吧
作者: y0707186 (新阿姆斯特旋風噴射阿姆)   2019-01-27 14:23:00
笑死 這舉例有夠爛
作者: feedback (positive)   2019-01-27 14:30:00
這舉例哪裡不好了?就是要考生有多少內容答多少內容呀https://i.imgur.com/rBYwgu8.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