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nglon (冷面笑匠)》之銘言:
: : 不屑英國這等蠻夷的玩意
: : 這種想法從明朝之前就有了
: 這東西明朝就有
: 應該說每個朝代都會有 世界每個國家都會有 這是人性
: 美國做大了以後 一堆人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
: 但能否讓自己在進一步的成長 是另外一回事
: 仔細看過明末的歷史 其實當時的知識份子 當知道自己國家科技被歐洲超越後
不可能,不管明朝有沒有滅亡,中國註定要在19世紀變成西方的禁臠。
西方的文化發展到文藝復興不是突然間發生的,這不是突變,而是西方數百年來
一代一代累積的教育紮下的根柢。
明洪武26年,朱元璋設立南京國字監,相當於明朝的中央大學,專門培養人才,
但是裡面的人材來源卻不是平等的,而是大多以貴族子弟為主,,儘管西方當時
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教育的內容決定明朝最終只能成為西方的追逐者。
明朝國字監總共有七個科系,分別是: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
國子學有博士5人,正五品上,相當於正教授,助教五人,從六品上,相當於助理教授
。直講四人,也就是講師。五經博士各二人,相當於專任教授,正五品上。
那國子學聽名字不知道要教什麼啊?首先,國子學是不收平民的,只收達官顯貴皇親國
戚子弟,交的內容就是《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
加上共同科目論語孝經跟爾雅,訓練的目的全是讓這些學子以後能當官,透過儒家
經典學習怎麼當王侯。
太學
正教授六人,正六品上;助理教授六人,從七品上;太學跟國子學教得大同小異,但是
差別在於太學收的學生地位小於國子學。
廣文館的資源又比較少一些,正教授只有4人,助理教授2人。官職與太學相同,廣文館
一樣是給貴族念的,一般平民不能念,教得內容跟國子學和太學不同,屬於進修補習班
,專門給那些國子學太學當中優異能(要)考進士的人念的,那些有分封土地的王子是
不需要來念廣文館,是那些沒有爵位的官員的子弟,需要透過考進士作為證明的。
四門館
正教授六人,從七品上;助理教授六人,從八品上,講師四人。這個四門館的資源又比
廣文館更少一點,但學生卻更多,多達300人,廣文館只有70人。跟廣文館一樣,這裡也
是專門培養考進是的人才,不過收的品級更低,七品官員以上,侯伯子男等級的爵位,
以及庶人通過秀才考試表現優異的人。所以這裡收的是小官小侯爵跟一般平民。
雖然有四們科目,但其實教的還是四書五經。只是根據教學目標跟學生背景做了區分。
剩下三門,律學,書學跟算學,才是真正教我們比較有現代化意義的教學內容。
但是,國子監根本就不重視這幾門科目,律學教授只有三人,從八品下;助教只有1人,
官職小得不得了,只有從九品下。收八品官以下子弟跟庶人。教的就是法律典章,簡單
來說就是現代的法律系,但是明朝對於法律系並不重視,看他們投入的資源便知道。
書學就更不受到重視了,正教授二人,從九品下,助理教授一人,助理教授不是官員。
收的對象跟律學一樣,研究說文跟字林,基本上就是研究說文解字的文字學,將來可能是
從事文書撰寫,紀錄的工作。
最後是算學,也就是數學系,跟書學一樣,只有兩個正教授,一個助理教授,而且正教
授只有從九品下。
對中國而言,數學,文字學以及法學都只是工具,真正的學問還是四書五經。儘管西方
剛剛成立有系統的學習方式時,神學還是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但是後來所謂的科學
種子早就已經萌芽了好幾百年。
西方公認第一所有系統的大學,是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是西元1088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建
立的,距離中國首度建立國子監的唐朝晚了400年。
波隆那大學最早的研究跟明朝的類似,主要是書學方面,也就是語法學跟修辭學,還有
邏輯學,西方的邏輯學跟東方基於四書五經的邏輯學具有相當大的不同。一開始學校主要
研究法律,但最重要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規定大學是不受任何權利影響,
必須獨立研究,這跟明朝的國子監是為政府而服務有根本上的巨大差異。
十五世紀,除了法學以外波隆那大學又找來很多做天文學,醫學,哲學,算學,修辭學
,語法學,邏輯學的學者,最終設立了神學院。
結果就是波隆那大學分科方式就是我們現代教育的一類二類三類組,許多科學家都後來
都在這頂尖學府唸書,而十六世紀,波隆那大學開創了實驗法則,科學真正進入了到了
實證階段。同一時間,15世紀的明朝,算學書學這些東西還被當成是沒有大用的學問,
是應用科學而不是基礎科學。
在1088年波隆那大學成立之後,1096年英國設立牛津大學,留住了英國的本土人才,
後續1209年的劍橋大學,1413年蘇格蘭的四所古典大學陸續成立,1413年,當時的明朝
還在研究四書五經的時候,歐洲大陸已經開始的有系統的設立大學競爭人才的年代。
歐洲的大學沒有一定只能貴族子弟能念,只要有錢就可以,哥白尼家裡只是商人,
但是因為媽媽家裡有錢,他可以進入亞捷隆大學,這是波蘭的第一所大學,創立於
1364年。
中國一直到自強運動之前從來沒有有系統的透過教育培養基礎科學人才,有的就是
靠祖沖之,張衡,宋應星這些零星的天才建立體系,而沒有真正的去研究這些東西
,後代的所有中國人看到祖沖之,宋應星的書,因為沒有基礎科學能力,只能依樣
畫葫蘆照章全收,無法延伸或強化,但同樣的情況到了西方,整篇論文會被不斷
反覆驗證,挑戰,修改,調整,沒有完整教育體系訓練出來的基礎科學人才,妄想
要在幾代人達到跟西方一樣的水準,根本是作夢,直到2019年,中國的依然沒有趕
上。
在西元1500年以前,西方世界已經建立了70所獨立大學。這些早期中世紀大學都有
教宗手諭,儘管受到教會的限制,但是也因為教會的保護,維持了大學對於政府的
獨立性,當大學不為政治而服務,科學才能發展,才有爾後的文藝復興以及工業革
命,人家是從基礎科學開始打起。
這一點根本上的巨大差異註定中國永遠只能落後西方,直到自強運動才發現過去幾
千年以來所學原來是一種桎梏,但已經為時已晚。
在明朝沒有改變教育制度的任何曙光之下,明朝沒有任何希望能對抗後來的西方文藝復
興與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