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天下雜誌
2.記者署名:
田孟心
3.完整新聞標題:
考生注意了!未來考台大,不需要填「科系」?
4.完整新聞內文:
週六下午,台大水源校區的教室裡,聚集了數十位老師、學生,彼此交換著心事,訴說著
各自的困境。乍看像是社團交誼活動,事實上,他們正在刻畫台大未來的形貌。
「現在年輕一代很不一樣,如果我們還用舊有的方式去教,那一定行不通!」兩年前校長
遴選風波後,走馬上任的台大校長管中閔直言。
這次,他發動的「台大未來大學計畫」,就是一刀劃開過去80年與下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也是他自去年1月接任校長以來,最大規模,也最具挑戰的改革。
為什麼想做一間「未來大學」?
管中閔分析,大學教育,特別是亞洲的大學教育,是配合二戰之後的經濟型態、工業型態
,不太適合領導性、開創性、改變性的人。
過往,即便台灣仍有上述潛質的年輕人,匯聚在學風自由的台大,「但我們的學制、系所
、教學方式其實很少變化,真的對不起這些優秀的孩子,」未來大學計畫主持人,台大資
工系教授陳炳宇有感而發。
從數據來看,更能理解陳炳宇的自責。《親子天下》2019年調查,若時間倒轉,僅有
4成台大生還想讀現在的科系。
其他6成呢?參與未來大學計畫的台大副教務長詹魁元說,「很多同學因為這樣休學、輟
學,甚至想不開,轉系的限制可說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其實,這並非第一學府獨有的挫折。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學生退學數9萬1531人,再創新高
,退學理由以「志趣不合」為最大宗。再加上總休學人數20萬9392人,台灣大約每
4個大專學生就有1人休退學。
從這群Z世代學子的角度來看,在民主化、全球化情勢長大,跨域當道、自我探索風氣正
盛,似乎難以將自己塞入既有的條條框框之中去學習。
從國家的角度,時代遷移,流水線模式生產的規格型人才,已無法應付知識半衰期日日驟
減的現代科技社會。
逐漸浮現的「教與學」難題,國內的清大、交大5年前開始以「客製化學程」回應,也有
許多大學嘗試「大一、大二不分系」。
台大怎麼做?「空白學位學程」籌備中
擔任計畫主將的陳炳宇,召集學校最願意改變的一群老師、行政、學生、校友,預計花一
年多的時間訪調、研議一本「未來大學白皮書」,讓教務處能於今年11月參照白皮書的
建議設計新學制。
這本白皮書關乎台大1萬多名在學生、4千多名老師,以及往後好幾屆新生,甚至是台灣
高教與人才發展的未來,自然不是一蹴可幾。
未來大學團隊主要以工作坊理解學生需求,在水源校區的教室裡,他們討論的問題可能包
羅萬象:「大學的XXX制度正在阻礙我,這個制度為何存在?有沒有改變的可能?」答
案從轉系門檻、加簽限制,到每門課的評分方式都有人提議。
眾人你來我往,帶著不吐不快的心情抒發著觀點,最後這些資料都被整理成系統圖來分析
。
雖然白皮書還沒完工,實際執行方案11月才會「產品發表」,但陳炳宇總結:「我們發
現,既然每個學生都不一樣,那應該必須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
他的想像方案是成立一個「空白學位學程」,打破科系藩籬,讓狀況不一的學生們,自己
拼湊感興趣的學習科目模組。
例如想往FINTECH(金融科技)發展的學生,可能需要學程式做金融計算,「但他
不需要修完整個資工系課程啊!」陳炳宇笑著說。
空白學位學程,台大已寫好proposal,等待教育部點頭。教務處也正在訂定各領
域「專長」,作為將來轉系、空白學程的依循。
台大真的能改變嗎?
「10分裡面,我的信心是2分。」陳炳宇坦言,改變,很容易出現在第二名或第三名,
因為他們有超越第一名的目標。反而台大普遍被認知為台灣最高學府,具備著安逸、不易
變動的本質。
「但我們是台灣第一,放到亞洲呢?放到世界呢?」國際競爭賽局,使他縱然悲觀,還是
捲起袖子改造母校。
機械系出身的副教務長詹魁元則比喻,「我們的規劃或許不一定是最後的結果,但只要去
擾動這個機制它就會有另外一種樣子,」
「我相信一個制度只要開始動了,它應該就不會停。」他說。(責任編輯:吳凱琳)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244
6.備註:
以後人人都可以臺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