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次台灣疫情情況跟公衛所認知篩檢邏輯很不同。
一般大規模流行狀況,因感染人數過多,需採「減壓」策略,所以遇到疑似患者時,「先篩
檢後隔離」的傳統策略,能夠快速找出感染者進行隔離,來控制感染人數降低。(如從原本
400例確診/週,變成200例/週)已達控制疫情成效。
但對台灣來說運氣很好的是(對公衛運氣不好)就是台灣感染人數及R0值低的嚇人,所以我
們有餘裕做「先隔離後篩檢」的策略來減少感染擴散可能性,如果這個策略在國外絕對很難
執行,你要有多大的地方可以裝這需要隔離的可能潛在感染者。對我們來說,先隔離後篩檢
,就是最經濟實惠且有效的方式。
但這樣的處理邏輯,可能不是許多公衛專家所習慣的方式,就想要搞符合他們習慣的方式。
但不論怎麼做,明明目標都是要想辦法減少感染擴散可能性。還持續執著在台灣出現機率極
低的感染者,真的就是浪費時間與金錢。雖然他們的研究仍然有提供台灣防疫措施成功的實
證結果之好處,但從他們執著一定要找出感染者,作為一個研究者是非常不合格,表示你早
有預設立場與結果了,這次他們研究弄到不能發表也是剛好而已。